领衔人简介

    章华忠,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毕业。现任卢家巷实验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常州市教育学会中学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常州市学科带头人,武进区政协委员。曾获江苏省科教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常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常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常州市中学地理课改工作先进个人、常州市考试工作先进个人、常州市贯彻“两条一规”优秀校长、武进市第二届优秀青年教师,连续多年获区人民政府嘉奖,并荣立三等功。有近40篇论文发表和获奖,主持开展了多个全国、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在江苏省中学地理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让教师文化建设成为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首要动力
发布时间:2017-11-0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

武进区南夏墅初级中学  王年 13961129098

教育就是文化的传承,课程改革就是要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过程。教育一旦失去文化,所剩的只是知识的位移、技能的训练和应试的准备。教育的问题主要是学校的问题,学校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团队的问题,教师的问题主要是文化的问题

如何“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打造一支无论思想还是业务素质都过硬的教师队伍?如何通过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来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我深的认识到:学校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教师的专业水平上。文化素养的问题是个文化习惯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只有用文化浸润的方式来改变或解决文化的问题。文化赋予一切活动以生命与意义,文化的缺失就意味着生命的贬值与枯萎,这需要有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有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我们应该是:不在乎教师是否有高学历,但一定在乎教师是否有高学养;不在乎学校是否有现代化的设备,但一定在乎学校是否有文化。教师获得真正的专业发展,特别是在观念上发生改变的前提一定是因为实施了某项改革,使得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改善。而不是传统的教师发展理论所认为的,先通过“洗脑”,改变教师观念,然后才有教学效果的改善。

一、在学校管理中,培育教师文化 

1、培育师德文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它蕴含的宽容大度、理解尊重、 仁爱友善,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品格,对学生有着强烈的示范性,影响力,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为此学校应提倡在师德文化建设中,积极倡导教师要以大爱之心,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以厚生之德热爱教育,奉献教坛。让教师时刻比一比爱心付出多少?无私奉献多少?教育成就多少?在教师职称晋升、评优评先中,严把教书育人和行风学风关,真正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度。通过评选师德先进、 优秀教师等表彰活动,树立身边的师德榜样。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如果一个人能够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半。而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需要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支撑的。学校要有计划地以师德传统、师德典型来引导和激励教师,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师德文化。使教师不再把教育当做谋生的手段,而是作为神圣的事业去做;不再把学生当做服务的对象,而是像自己 的孩子一样热爱、宽容,不再把身边的同事当做竞争的对手,而是当做难 得的事业伙伴,惜缘、互助。

2、培育情感文化。学校领导应放下架子,牢固树立为学校、老师的服务意识,心里一边装着学校发展,另一边装着一线教师的工作和生存状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意识,用朴素真诚的情感感动教师,使教师心情舒畅,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加强理解,增强凝聚力,自觉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一方面虚心接受教职员工的监督,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增强信任。校领导每年都要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做述职交流,认真开展和谐的 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加强交流沟通。积极营造弘扬正气,坦诚友善、自省自律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 善待教师。教师或家属生病住院、生活有困难等,学校领导及教师都会自发地去探望,给教师以心灵的慰藉。积极筹措资金为教师改善办公条件,给教师减压,满足了教师工作和生活的需求。

3、培育团队文化。“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教师团队精神就是教师的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意识。没有教师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团队精神。为了培养教师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学校要提倡教师在生活中做到“和睦、互助,充满友情”,在工作中做到“合作、竞争、充满生机”。并积极创设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来优化教师文化, 在工作中减轻教师心理压力,淡化考试分数,强化师生情感;在教师人际关系评价上,淡化挑刺,强化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在教师工作方式的评价上,淡化个人竞争,强化团队合作;在干群关系的处理上,做到晋级、 评优、财务等热点问题公开透明。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团结、互助、尊重、平等的校园文化,使教师置身校园有一种安全感、亲近感。

二、在高效课堂建设中,提升教师文化 

在高效课堂建设中,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为抓手,通过“抓规范,规范抓;抓具体,具体抓;抓反复,反复抓”切实提高课堂质量。

1、抓实教学管理。为了提高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学校要完善《课堂常规教学要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求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精心备课,优质施教。加强常态课的巡课与听课,及时了解教学动态,监控教学过程,推进常规管理。对巡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以此促使教师自加压力、苦炼内功、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动性。积极追求并努力实现由应付型教师向专业型、责任型、事业型教师转变;由叙述型、讲解型教师向启发型、研究型教师转变,促使教师在自主发展的同时实现专业精神、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2、抓实校本教研。学校根据课程改革需求,围绕“先学后教,活动导学”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校本教研模式,营造自主探究的教研氛围。教师例会上或教研活动中,教学领导与教师要一起参与教研,来规范教研、活跃教研、高效教研,甚至校长、教学领导、教研组长轮流坐庄,进行专题讲座。富有创意的开展优质课竞赛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通过务实的校本培训、自我研修,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课程科研的素养、驾驭课堂的能力。

3、抓实专业阅读。为了教师保持“一桶水”,引进“长流水”,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学校应筹措资金购买教师必读、 爱读的书籍杂志,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沉下心来诵读经典,阅读名著,专业研修。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读书演讲,、读书论坛,教师博客等活动, 展示教师阅读成果,鼓励教师争做学习型、专家型、智慧型、特色型教师。只有多样的激励措施,丰富的专业阅读,才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阅读热情,徜徉于书的海洋,读出教育的真知、教育的思想、教育的感悟,教师的个性,读出了一个大写的“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7 章华忠名校长工作室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06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