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南夏墅初级中学 王年 213166
摘要: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之一,也是课堂教学中最及时而且重要的反馈方式之一。因此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也经常遇到提问的难题,诸如目的不明确,零碎不系统,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承受能力,不给学生思考余地,或自问自答,随口而发问之类的问题比比皆是,当然,如何驾驭这种技能,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技能,提问运用得好,对检查学生、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课堂提问 预设问题 有效性 探究 兴趣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手段,是沟通师生思想感情、活跃课堂气氛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的方法,更是诊断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反馈途径。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所提问题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问题提出后,急于求答,对于答不出的学生,不善于启发答问的思路;点评答问的得失,全由教师一人包办或对答问与其思路不同的学生置之不理等现象还较为常见,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就是使学生变得更聪明的有效手段。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将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为“主导”的有效途径,也是将课堂教学从学生的“授受”转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策略。
我们知道,一堂好课总离不开教师一系列恰如其分的提问。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认真的思考: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活动怎样进行?该提出哪些问题?面对所提问题,学生会有哪些可能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应该怎样评判?对意想不到的情景,应怎样处理?……只有在课堂问题的预设中注重了这些细节的思考,在课堂上,面对真实的学生的时候,才能真正的用行动在每天的课堂里创造思维的为火花。
一、 问题预设要循序渐进,注重层次性。
数学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的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环环紧扣等一系列规律,体现教学的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出指示结构的紧密型、科学性、条理性。
一般我们把问题分为四个层次。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特征”的教学为例。
1、 了解层次:能知道对象的特征和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辨认某一对象。
(1) 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 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有什么特征?
2、 理解层次: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理解对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 平行四边形的边、角为什么相等?
(2) 对角线为什么会互相平分?
3、 掌握层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景中。
(1) 在ABCD中,已知∠A=70°,求其他三个角的度数。
(2) 在ABCD中,已知CD=6,周长为30,求其他三边的长。
4、 综合分析层次:能综合运用知识,运用数学方法解析问题。
在ABCD中,AC,BD相交于点O,AB=3,BC=4,直线EF分别交AD,BC于点E,F,OE=2,求四边形ABFE的周长。
前三个层次的问题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简单应用,综合分析层次的问题则需要学生对知识深化和灵活运用数学方法。
有层次性的预设问题更有利于分层教学。面对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搞“一刀切”,显然是不可取的,而且会加快两极分化。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分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的直面性对班上的各个层次都有所关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 问题预设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具有导向性。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提问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必要手段。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计,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可设计下列问题:
1、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2、 如果两个三角形能拼成四边形,你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吗?
3、 是否所有的四边形的内角和都可以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来求呢?
4、 N边形的内角和是否可以用上面的方法?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较好地抓住知识的关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新课导入时的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新知识学习中的提问能让学生体会探索的乐趣;巩固运用时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一节课中的所有提问都应围绕着该节的教学内容,这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导向性,是围绕于哪些相关的知识;还要做到难易要适度。否则将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三、 问题预设要避免低级庸俗,具有启发性。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问题的启发性原则,达到一种双边互动充分、课堂气氛热烈的效果,经常大量设问,于是不由自主地提一些不疼不痒的问题。例如:一教师在讲“雉兔同笼”问题时,提出“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什么?”“雉有几只脚几只头?”“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的意思是什么?”这样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还有“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等问题。这种问题缺少启发性,难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及其主观能动性,是对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漠视。“有疑而问”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这种浅显的问题,往往问而无疑,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师生互动得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学生从这些问题中得到了什么呢?这种设问除了在形式上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外,没有什么教学价值。更谈不上促进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启发性的提问就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慧,培养能力,因此教师预设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显得十分重要。什么样的问题才有启发性呢?
1、 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形式多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去剧院看戏,你根据什么找到自己的座位?仿效此法,你能想出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的方法吗?”为了寻找正确答案,学生情绪被调动、高涨,思维活跃,起到了激发学生探究的目的。
如:学习正多边形和圆一节,课本上出现了一个例题,作已知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给出的方法是作过A,B,C三点的圆,在这里我及时地设置了两个问题.
(1)如何作正n边形的外接圆?
(2)作正六边形的外接圆,还有其他方法吗?注意正六边形的性质.
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几分钟后,就出现了两种不同方法.(1)分别以相邻两顶点为圆心,以边长为半径作弧,圆内的交点就是外接圆圆心,理论依据是正六边形中心角是60o.(2)作过角的顶点的两条对称轴(直接连接即可),交点就是圆心!理论依据是正多边形的对称轴经过中心.
我趁热打铁,随即补充了一个问题.
探索:什么样的正多边形可以用作对称轴交点的方法确定外接圆的圆心?答案很快就出来了,边数为偶数的正多边形.
这一课例给我很大感触,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提高.
2、 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路。
能启发学生的思路的问题必须是具体、明确、严密,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只有具体、明确、严密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路去思考。
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带好长度分别为3cm、4cm、7cm、10cm的小木条,预设以下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后思考讨论:
(1)能拼成几个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什么?
(2)哪三根不能拼成三角形?这三根的长度都有什么关系?
(3)三根木条符合什么要求才能拼成三角形?
教师层层设问、逐步推进,充分突出学生“做数学”的同时,启发引导了学生主动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记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小于第三边”的定理。
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学生逐步深入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给予明确的启示,这样的问题才能启发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 预设问题要注重学生发展,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精神。问题的预设与提出要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以,要适当提出答案不唯一或方法不唯一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去探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达成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的。
研究表明,知识处于“最近发展区”时,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预设问题时,不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坡度太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过于复杂,从头到尾受益的学生寥寥无几,提问也只能流于形式、走过场,结果多数情况下教师自问自答。
比如某教师在上苏教版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三课时——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先要求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配方法解两个方程:x2+15=10x ;3x2-12x=6,在学生解完这两个方程后,教师说:大家能用配方法来解关于x的方程ax2+bx+c=0吗?结果全班基本没有人解出。教师原本想用配方法解系数为常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来作为解系数为字母的一元二次方程作一个铺垫,但由于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解方程ax2+bx+c=0的复杂性,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大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而没有为解方程ax2+bx+c=0预设引导性的问题,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己一步一步讲解。
一堂课中多有几个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对这节课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多有几节这样的课,学生就对这门学科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经验的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能把预设问题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四、 预设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
每一节课都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问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在讲述三角形稳定性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射击瞄准时,要用手托枪杆?(此时枪杆、手臂与胸部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伸缩的铁门,为什么要做成四边形?”这样的提问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反之,教师若提出笼统、没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多边形的内角和”开课初就问:“请同学们想一想,n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学生就会感到茫然。
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直接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使教学的程序紧紧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展开。例如:我在“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教学时,设置这样的问题情镜:某人有10把各不相同的钥匙,其中有一把能打开房间的门,由于不知道哪一把是这间房门的钥匙,只好将这些钥匙一一试开。如果钥匙可以重复试开,问第一次打开门的概率大,还是第二次打开门的概率大?由于钥匙可以重复试开,每一次与第一次试开的情况完全相同,概率都是P=1/10. 这样,巧妙地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考,不仅理解了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更有活力、有价值、有生命力,课堂为此而精彩。
五、 寓情于问,注重课堂提问的人文性、艺术性。
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尽量调动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意见,并鼓励学生发问,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在“问”的同时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要饱含温情地问,还要:
(1)认真倾听,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表示关心和重视,要认真倾听学生回答问题,这是师德,是尊重学生的具体体现。
(2)对学生的回答予以激励。学生能回答问题本身就值得鼓励。对回答正确全面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有时还可以实施更具有挑战性的再提问;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态度要和蔼、亲切,并且要循循善诱,可将大问题分成若干较容易的小问题,引导学生逐一回答,为学生创造再次成功的机会。这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
新课改提出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预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既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教师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师生互动教学”的必要措施。当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预设问题时要注意的不当当只是以上五个方面。比如说,预设有效问题应当在何时何处,用何种方式何种方法进行预设,这些都是我们数学教师值得认真研究和积极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预设的问题必须要和学生元认知(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思维发展水平)相一致;必须要能够吸引学生,用问题来驱动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生成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必须能够启发引导学生“做中学”,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国内有位著名教育专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处处想方设法注意引导,强化提出问题的意识,重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要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合理预设,激发思维,问出精彩。
参考文献:
1、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2、王 升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褚少微 《数学教学中的有效互动探究》 《初中数学教与学》2006
4、张熊飞 《诱思探究》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8
5、林 荣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 《内蒙古教育》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