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卢家巷实验学校 章华忠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能够在这个群英荟萃、大咖云集的场合给大家作汇报。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以融合理念观照学校管理行为”。
随着常武地区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教育的期盼越来越高,也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时,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由于多种教育理念的碰撞而产生的裂变链式反应,使教育正在发生着剧变。各种生存状态共存,各种管理思想同在,过去现在未来同现。怎样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让学校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每位校长主要思考的问题;本工作室试想,从加强融合的角度来做一些探索。
“融”这个字,在甲骨文中表示“春天蛇虫苏醒,恢复生机”;后来表示“固体受热变成流体”;融合是指熔化成一体,不同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包容生长。最有代表性的是“太极图”,两极相融,化生万物。于学校管理的启示就是:全面考虑,博采众长,均衡适中,推陈出新。
工作室计划从三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制度和文化的融合。“制度管人,文化感心”。制度是文化之载体,文化是制度之灵魂,俗称硬管理、软文化。无论是“要我做”还是“我要做”,其出发点都应是为了有效促进工作秩序的规范化、教育行为的最优化,其落脚点都应是为了有效推进学校和师生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工作室将着力研究如何用好外力、激发内力,建立制度和文化融合的管理体系。一是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和关注师生的关切和需求,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二是培育聚合文化。体现文化育人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策略。文化的功能和魅力就在于无声地陶冶、润泽、感悟、发展。在文化建设中,工作室将以聚合思维求大同,致力建设学校主文化;以发散思维存小异,着力建设子文化、亚文化。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状态下,悦纳包容,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聚合生成。三是创新管理机制。“管”秩序和态度,“理”策略和速度;做成事、发展人;用学校精神引导人,用科学制度规范人,用发展性评价激励人;让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二是传承和创新的融合。树立三种观念:首先是整合观。以扬弃的态度看待过去,将已有经验、现实校情和未来发展相融合,长程把控,扬长补短,不断升华、提高和发展,促进融合,实现变革。其次是融合观。统合学校和师生的需求,整合学校和师生的发展目标,将学校管理放在聚焦课程建设、培育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中来进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品质发展,促进社区的文化发展。第三是磨合观。每所学校都是一个生态园,各种生存方式、各种理念观点并存,既要将他校的经验和本校校情相融合,正本清源,理智对待,走对路子;也要兼顾各方,调和中正,用对法子;更要借鉴砥砺,磨合融通,走稳步子。
三是有为和无为的融合。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肆意妄为,是顺应本性,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促进发展。两点做法:一是,以简驭繁,动静相生。当规章制度成为师生自觉行为时,研究如何既抓实常规、又精简政令,从而尽可能给师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扎扎实实做好教育工作,安安静静实现自主发展。二是抓大放小,宏观调控。研究校长如何在“大事”上有所为,在“小事”上有所不为,从而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一个个目标的实现中,提炼实践经验,找到成功路径,增强发展信心,使学校从组织型学校向共同体学校发展。
以上三方面的融合,实则是要实现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制度、管理途径、管理方法的融合。工作室将融合调查、访谈、行动和个案研究、文献研究、经验总结等方式,融合工作室成员的智慧和力量,组织工作室成员开展行之有效的研究活动,期望工作室成员都获得更好的发展、所在学校的管理效能均有新的提升,能够形成各有特色的研究案例、并得以推广。
融合,不是掺合。它呈现着多方交融的和谐美、传承创新的发展美、还有高山流水的意境美。因为融合,管理不再失衡,更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