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界研修:当小学数学遇上幼儿启蒙
2025 年 4 月 9 日,卢家巷实验学校的校园里涌动着教研的热潮。一场聚焦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数据统计》研讨活动在此开展,小学部全体数学教师与卢家巷幼儿园教师跨界联动,共同破解 “分类与数据整理”的教学密码。这场跨越学段的思维碰撞,既回应了新课标对“数据意识” 培养的要求,更搭建起幼小衔接的实践桥梁。
二、课堂实录:在情境中触摸数据的温度
(一)情境锚点:动物园里的数学发现
沈丹萍老师以一幅色彩斑斓的 “动物园场景图”拉开课堂序幕,当孩子们兴奋地辨认着熊猫、大象、金鱼等动物时,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出:“如何快速数清不同种类的动物?” 学生们在讨论中自然生成分类需求,从按 “活动方式” 到 “生活环境”,不同的分类标准如火花般迸发。教师巧妙引导孩子经历“分一分 — 排一排 — 数一数” 的完整流程,在操作中理解“分类是数据整理的基础”这一核心概念。
(二)操作进阶:从具象动作到符号抽象
在数据记录环节,沈丹萍老师没有直接给出表格,而是让学生自主创造记录方式。有的用画圈表示,有的用竖线标记,当出现 “√” 符号时,教师抓住教育契机:“为什么要一行一行对齐呢?” 通过对比杂乱记录与规范记录的差异,学生直观感受到 “对齐” 背后的秩序感 —— 这正是统计表的雏形。这种从具象操作到符号表达的自然过渡,完美诠释了“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的课标理念。
(三)认知突破:在辨析中建构概念
针对 “分类标准混淆” 这一常见误区,教师设计了 “分类标准挑战赛”:同样一群动物,既可以按食性分为 “食肉 / 食草”,也能按活动区域分为“陆地 / 水中 / 空中”。当学生发现分类结果随标准变化时,教师适时提炼:标准不同,数据整理的结果就不同,这正是统计的魅力所在。"这种在矛盾中建构认知的教学策略,让抽象的统计概念变得可感可触。
三、教研碰撞:从实践反思到理论升华
(一)教学策略的多维重构
下午的研讨会上,范留琴老师提出的 “分类标准辩论会”引发热议。她建议设计 “校服颜色选择” 等真实问题,让学生围绕 “按性别分还是按身高分”展开辩论,在思维交锋中明确 标准服务于问题 的统计本质。一年级备课组长滕亚仙则强调前测的重要性:通过前测我们发现,32% 的学生混淆分类与排序,这为我们设计针对性活动提供了依据。
(二)幼小衔接的深度对话
幼儿园教师的参与为研讨注入独特视角。大班组组长王老师分享道:我们在幼儿区角游戏中常开展玩具分类活动,但从未将其与统计概念联结。今天的课让我们意识到,幼儿阶段的分类游戏正是小学统计教学的前期经验。 这种跨学段的认知共鸣,催生了统计启蒙从娃娃抓起的共识 —— 幼儿园可通过整理图书角收纳玩具等活动渗透分类意识,为小学统计学习埋下伏笔。
(三)教学原则的凝练升华
在思维的碰撞中,“三真教学原则逐渐清晰:真情境(如动物园、超市等真实场景)、真问题(如“如何快速数清动物”)、真探究(如自主创造记录方式)。正如教研组长总结:统计教学不能停留在教公式、填表格,而要让孩子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中,体会数据背后的信息价值,这才是数据意识培养的真谛。
四、理念回响:当统计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一位参与教师在反思中写道:这次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统计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技能训练,而是思维塑造。当学生能用分类的眼光观察超市货架,能用记录的方式分析天气变化,统计便真正成为了他们认识世界的工具。而幼儿园教师也开始重新审视区角游戏的教育价值:我们准备在建构区增加按形状分类积木的游戏,为幼小衔接的统计启蒙打下基础。
正如活动总结中所言:教育的过渡不是翻山越岭,而是溪水的自然流淌。卢家巷实验学校的这场研讨,既为统计与概率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更通过幼小教师的协同研修,让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段衔接中实现无缝对接。当数据意识的种子在儿童心中悄然生根,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数学课堂将绽放出更具生命力的理性之花。
(撰稿:吴小英 图片:吴小英 审核: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