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固有 终身成长
卢家巷实验学校 杨 洁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近期我阅读了樊登读书会介绍的一本书,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下。
这本书叫《终身成长》,来自美国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作者在这本书中总结了人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通过对不同领域,大量真实案例的分析阐述了成长型思维的优点,从体育、商业、人际关系、教育等四方面帮助我们具象地去理解成长型思维是成功的推动力。
什么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一切成功都是天赋使然。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培养。
那如何看出两者的区别?用几个简单的生活例子就可以了。如:出去办事儿,车子被贴单;上班迟到了;学生换了个新理由,作业还是没做。固定型思维的人会想:今天有点倒霉,今天诸事不宜,这孩子没救了。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会想:下次我要遵守交规,以后我要把时间管理做好,把不确定因素都预想好,这孩子不写作业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我得再去家访一次……
其实这两种思维同时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体里,没什么好坏之分。但是大家都明白,成长型思维模式占主导的人,更容易接近成功。今天我们不谈成功,因为成功没有标准来衡量。今天我就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来谈谈成长型思维的重要性。
首先我觉得课堂教学需要我们有成长型思维。先从教材说起。统编版教材已全面推行三年了,可还是有很多老师“至今思苏版,不肯纳统编”,对新教材还是不适应,不知道怎样教,觉得没什么可教的。你要知道,这套教材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修改,终于面世,被千千万万的青少年使用,肯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们能做的,就是打破我们原有的固定思维,接纳它,用觉察力去思考与分析教材特点,并付诸行动,改变教学策略,以适应新形势。再说说课件的问题。在以往的随堂听课中,发现很多老师每堂课都用着精美的课件,嘴里说着课件上的文字,手指不时地滑动,挑选着自己需要的画面,而学生的眼睛始终盯着颜色鲜艳的图片或视频。我估计有的在开学初就已经把一册书的课件都备好了。那么,我想问问:离开了课件,你能坚持四十分钟吗?课件上的内容都是你上课需要的吗?它们完全适合你班的学生吗?你的备课内容与课件一致吗?我觉得,对于每篇课文,我们还是需要有一点点自己的解读的。不一味地拿来主义,懂得取舍,更要发掘教材中有价值的、现有资源中没有出现过的点,精心设计教学。这样经常性地磨炼自己,相信你的教学感觉会更敏锐,教学个性也会更鲜明。
其次我觉得,教育学生也需要我们有成长型思维。每一届学生都是崭新的群体,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虽然日常工作中的确会遇到很多实际麻烦,但我觉得还是不要动用我们的固定型思维,给学生打上不同的标签,用不同的眼神和态度去对待他们。大家都有数,若干年后能来看看你的,大多数是所谓的后进生。另外我们还可以改变表扬学生的方式。轻结果,重过程,多肯定他在获取成功途中所付出的努力,把表扬智力水平改为能力的评定,努力培养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
最后我觉得,成长型思维还有助于我们专业提升。一场疫情,封锁住了学生上学的脚步,也造就了一批男主播、女主播。大家顺势而为,自制拍摄工具,自拍上课视频,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辛苦也值得,效果也甚好。这次,是疫情促使我们作出了改变,让我们看到更能干的自己。我想说,主动学习,努力提升自我,你会变得更好。学历提升、考证考编、职称评定、业务培训等等,任何时候都不要裹足不前,我们在每个阶段都可以为自己制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当你到达一定的高度,那种精神世界的丰盈感与专业能力的自信感,是我们普通人所无法体会到的。当明天的你比今天更优秀,你还会介意今天的挫折与付出的心血吗?你还用担心听专家讲座时被随机点名吗?你还会希望教研活动评课环节变成隐身人吗?相信都不会。
讲了这么多,其实我也需要反思,花在读书和思考上的时间还是不够多。最后两句话与大家共勉:思维决定认知,认知引导行动,行动改变生活。愿我们一起,打破固有,敢于改变,终身成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