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运动改造大脑》有感
卢家巷实验学校 王祥伟
寒假我利用空余时间看了一遍约翰瑞迪的《运动改造大脑》,这本书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概念,运动可以从实质上提升人类大脑的能力。
一、四肢越发达,头脑越灵光
1、首先,大脑组织与其他器官不同,没有能源储备。要想让脑细胞正常工作,就必须源源不断地供应氧和葡萄糖,而血流是氧和葡萄糖进入大脑的唯一途径。设法增加脑血流量是提高大脑功能的基础,运动恰恰有这样的作用。2、科学家研究发现,运动可以增加体内的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这些都是传递思维和情感的重要神经递质。
二、减缓大脑衰老,从运动开始
大约在40岁到70岁之间,平均每10年我们就会损失5%的脑容量“到底哪类运动对大脑有帮助,我们目前没法断言。但许多研究显示,持续性的有氧运动效果最明显。”美国贝克曼高级科技学院的神经学家克拉蒙说。他在2011年进行了一项研究仅仅通过走路,一位65岁老人的大脑变成了63岁。
三、运动平衡大脑
失衡的大脑会引发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事实上,长跑1600米就能产生和服用药物一样的效果。
四、运动诱发神经新生
科学家发现,运动产生大量神经元,而环境优化的刺激则有助于神经元的存活。也就是说,体育课为大脑提供了学习所需的原料,而课堂上的学习则促使新生的神经细胞连接到神经网络中。2007年,德国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在运动后学习词汇的速度比运动前提高了20%。
然后作者从美国的一个学区实践开始,这里采用了不一样的体育课,也就是在一早进行体育运动(零点体育课,我区湖塘桥实验小学作为武进唯一一所零点体育课试点学校,取得的很好的效果),而体育运动的衡量不是绝对的成绩(毕竟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运动员),而是考量努力的程度(通过心率带测量心跳与最大心跳的比值,有效的运动是最大心率的60%-65%也就是中等强度的运动,而高强度的运动是最大心率的70-75%,最大心率是220减去年龄)。从学校的实践来看学生不仅身体更加强壮,而且学习成绩也普遍提升。所以,运动最关键的价值在于强健和改善大脑。
教学启发:
我觉得今后学校的体育课程能否考虑在学习主学科之前安排一些体育活动。在我们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例如每学年国家体质达标测验)主要考量学生的努力程度(尤其对于运动能力弱的同学要以鼓励为主),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对于运动能力弱的同学要降低练习难度和强度,而运动能力强的同学则要增加练习难度和强度。
给教师们的运动建议:
总的原则:1、“少静多动”(我们的祖先每天奔跑8000-16000米,50万年来一直稳定存在的微妙的生物平衡关系),2、循序渐进(小成就不断激励我们向前进),3、加入运动小组(环境影响我们的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要保持健康、肌肉有力、形体良好,成年人每周应进行150分钟的常规锻炼(最大心率65%~75%的中等强度),或75分钟的剧烈运动。也就是说,只需要每天大概锻炼22分钟就可以了。如果你想要更进一步地完善自己,可以锻炼双倍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常规运动并非要求你一定要到健身房用各种器械锻炼或者到户外跑步,做家务、做做园艺如种花种树也包括在常规运动的范畴。有研究调查了全球17个国家超过13万人,发现走路上班,经常做家务的人早亡率会降低28%,当然,前提是家务要做够150分钟。所以,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没有时间锻炼,拖拖地、洗洗碗吧,这也能够锻炼身体。
当然,如果周一到周五你实在没有时间锻炼,那么周末一次性将一周运动量完成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英国拉夫堡大学的盖里教授和他的团队分析了6300人的数据,被试者来自不同年龄层次,结果发现一周内每天运动一点点和周末集中运动的健康效果相差不大,虽略有不足,但总比不运动要强得多。当然运动虽然对大脑有益,但也应该适量以及因人而异。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运动有多少益处,无论科研多么有力地证明运动可以改造大脑,如果没有你的行动,一切都不过是闲谈几则。当你尝试着先迈开一小步,然后一大步,逐渐积累,这些才能塑造你的最强大脑。不用探求哪种运动最好,能融入你生活的,被你坚持的,就是最好的。行动最艰难,却也最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