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园足球>>课题研究>>文章内容
《普及校园足球运动的行动研究》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6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俞倩

附件3: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开题论证书

 

 

 

 

 

 

 

 

 

        常州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备案课题

 

       体 育 与 健 康                                            

 

       普及校园足球运动的行动研究

 

课 题    陈伟锋  俞 倩             

 

负责人所在单位 常州市武进区卢家巷实验学校                  

 

       2016年9月18日      

        

拟 结 题 时 间 2018年12月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16年1月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2016年9月23

地点: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参与人员:谭文杰、李建新、张旭明、毛晓峰、赵亚华、岳建军、蒋曙光、江明忠、何建伟、周一民、蒋卫东。

评议专家:常州市体卫艺处甘亦农处长、武进区发展中心副主任钱新建、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刘成兵、 武进区基教科副科长谭文杰

 

 二、开题报告要点

普及校园足球运动的行动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为了推动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发展,2009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为贯彻《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决定》,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体质和体能,培养拼搏意识和团队精神。经研究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形成以学校为依托,体教结合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2009年6月10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为了推动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经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在全国46个试点城市的2000多所中小学开展校园足球活动。

我校是九年一贯制的实验学校,为进一步推进校园足球的普及,2011年10月常州市女子足球队到我校选拔运动员,由此开启了我校足球运动发展的序幕。2012年我校女子足球队首次参加武进区青少年足球比赛获得了第五名。2013年便相继获得了武进区、常州市第一名,并于同年被武进区评为足球特色学校,2014年小学组、初中组女足分别参加常州市比赛均获得了第一名,学校又被常州市评为首批足球布点学校,2015年再次被评为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我校在加强足球队训练的同时,开设足球校本课程,全校实施足球大课间活动,把校园足球作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把开展校园足球作为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载体。2015年初我校开始改革全校大课间,对全校实施足球大课间开展实践研究,全面开展足球大课间活动。

 

     (二)、研究意义

    发展校园足球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在足球运动中会增加小学生的体育精神,让小学生在比赛中磨炼意志、勇于面对挫折、遵守规则、团结协作,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乐观坚强的精神风貌。当前,振兴中国足球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已经成为建设体育强国、人才强国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小学校园足球建设任务艰巨。同时,发展校园足球是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的有力武器。目前,我国小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持续下滑,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及缺乏锻炼等都导致了小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足球运动中来,让他们得到充分的锻炼,能够促进小学生的成长发育。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就是开展素质教育,通过参与足球运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从中体验到足球运动的价值所带来身心健康、精神财富,使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更有成效

    2015年11月26日,国务院召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力争到2017年在全国扶持建设两万所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200个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建立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四级校园足球联赛。坚持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足球为着手点,培养学生坚强勇敢,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分年级进行梯队训练,定期举行足球比赛,研究探索足球运动员的选拔和训练活动,提高学生们对足球活动的兴趣,扩大足球人口,提高我校的足球水平、提高我校的影响力,创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足球特色,在校园中营造足球氛围,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足球,认识足球,通过接触足球,不断发展自己技能,充分发展自身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

 

 

    (三)、课题概念界定

校园足球的概念界定

概念1:在广大学生中全面开展的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目标的足球相关活动的总称。

概念2:为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开展的,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青少年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为宗旨,以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逐步提高学生们足球技战术水平,在全国大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的足球活动并逐步构建体教结合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统称为校园足球。

 

    (四)、研究目标

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切入点,通过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形成校园足球文化,培养足球精英等的研究,丰富学生的课余文体生活。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及体育精神的提高,切实提高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和理论素养。

1、通过研究,形成对“校园足球运动”的相关理论,总结出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相关方法,途径。

2、通过研究,制定出校园足球运动的目标与内容体系。

3、通过研究,营造出校园足球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

4、通过研究,建立学生参与足球运动观察评估机制。

 

(五)、研究内容

    1、广泛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研究

(1)、足球是群体性运动,可提升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2)、足球运动易开展,可丰富校园体育活动  

(3)、多渠道筹措经费

(4)、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

(5)、政府重视并积极支持。

(6)、注重学生综合素质。

    2、构建校园足球运动目标与内容体系的研究

1)、开展校园足球运动主要有三大目标: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教会学生一项运动技能、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奠定人才根基。

(2)、构建校园足球运动内容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实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3)、在内容体系的研究方面分为四个阶段分别研究:

     ?、水平一阶段分为一、二年级。主要内容以足球兴趣的培养,球性球感的练习。

     ?、 水平二阶段分为三、四年级。主要内容以熟悉球性的练习,脚内侧传接球,射门与运球,以及小足球比赛等。

     ?、水平三阶段分为五、六年级。主要内容为球性球感的练习,脚背外侧踢球,接控球,头顶球以及守门员的技术等。

     、水平四阶段分为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七年级足球技术教学内容主要以熟悉球性,学习掌握足球基本技术包括控球、运球、接球、传球等练习。八年级足球技术教学内容主要以巩固控球、传球、接球、运球技术,重点练习在空间、位置不同的情况下,接、运、传球等技术。九年级足球技术教学内容主要以在复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基础上,把各项技术连接起来,形成多元动作结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足球技能。

    3、广泛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途径与方法的系统研究

(1)、开发校园足球文化,依托体育课系统实施:开展校园足球运动,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足球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同时依托体育课的教学,将足球运动融入体育教学中去,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到足球,了解足球,认识足球,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体育品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依据目标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在大课间组织开展:足球大课间活动组织形式多样,有全员参与、整齐划一的操练队形,有比赛、游戏等,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组织开展校园足球的专项活动:在大课间的组织形势下,在班级之间开展足球的专项活动竞赛,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一项足球技能,让学生在简单有趣的专项活动中不断提高足球技术水平,充分体现“阳光体育,快乐足球”的校园足球运动理念。

  (4)、选择骨干学生,组织开展足球文化社团活动:精心选材,组建一支校园足球队,积极开展校园足球社团活动,认真参加每一项足球比赛,争取优秀的成绩,形成具有校园特色的足球社团。

    4、营造校园足球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的研究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特色的重要平台,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校园里开展足球运动,把足球动和静与青少年身心发展完美结合,形成了特色校园文化。

   (1)、有利于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通过发展校园足球比赛和知识宣传,逐步发展比赛场地建设,足球器材添置,足球知识宣传窗建设,足球校报校刊创建,网络平台建设等一系列和足球有关的物质方面建设,使学校物质文化方面具有主题性和特色性。

   (2)、有利于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项目,通过足球比赛,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集体合作以及全局观念的养成。在参与足球活动中,学生受到各种规章制度、足球竞赛规则和各种行为准则等管理和制约,如果违反规章制度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足球比赛有输有赢,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和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好作风,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勇敢果断、不怕困难和敢于拼搏的精神。

5、建立学生足球活动观察评估机制的研究

    学生是参与校园足球的主体,因此要从学生的内在深处激发出对足球的酷爱兴趣;学生有了良好的兴趣之后,要靠良好的师资做技术文化的引导,不能简单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否则这对学生的成长速度回大大减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效果。当然,为了校园足球的有序进行,还要建立必要的监管机制,人性化科学化的制度是保证校园足球的效果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

根据我校的特点,在设立评估机制时,在进行足球教育培训过程中,重视收集出现的问题,多进行调查研究,不断改进评估内容和标准,要适应各阶段的管理和教育目标。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有关校园足球运动的书籍,了解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现状,以及开展足球特色活动的原则和方法,为本课题提供参考。

    (2)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我校校园足球运动存在的问题,找到中小学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原则和方法,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到正确的实施方法。

    (3)行动研究法: 通过我校的校园足球运动的案例,总结有效的方法和原则,制定可行的实施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的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撰写读书心得、研究报告和论文,形成校园足球运动的实施途径研究,完成结题工作。

 

七、研究计划

2015.7~2015.8准备阶段。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梳理与课题相关的最新文献和类似研究;确定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

2015.9~2015.12研究方案的论证形成阶段,对课题进行可行性分析,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组人员活动计划、分工,撰写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2016.1~2018.6行动研究阶段,主要操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进行研究。

(1)初步实验阶段(2016.1~2017.8)

进行教师培训工作,全面展开课题研究。

在实验过程中,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及时加以研究和总结,确保课题顺利展开。

(2)推广、深化阶段(2017.9~2018.6)

在学校实行足球大课间课程活动推广活动,在推广期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总结实验经验;

在总结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逐步推进,最终带动全校整体发展。

2018.7~2018.9课题总结、评定阶段

在进行课题的同时,着力于课题的总结,通过发表专题论文等形式介绍课题结果,进行研究评定。

 

 

八、保障条件

(1)、学校支持。通过教师自主申请、与学校领导协商等途径,确定课题组人员,组建课题领导小组,课题指导小组和课题教师队伍。。学校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予课题组大力的支持,使课题的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2)、约请专家指导。我们将积极邀请市、区教科研部门的专家,本地体育名师,为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作专题讲座、上好公开课、课堂诊断分析,指点课题研究方法、指导课程开发等。

(3)、保证研究时间。课题组能够坚持每月一次课题研讨活动,保障课题的正常进行。建立课题网站,使课题组教师能够共同交流、反思。

 

九、预期成果

理论成果:

1、开展校园足球运动文化的研究,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足球文化。

2、构建培养学生校园足球运动的简单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形成校园足球运动的实施方案。

3、研究校园足球运动的方案,课题的研究报告。

4、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能力,围绕课题研究,撰写发表论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预期实践成效:

1、在学校营造每一位学生都能接触足球,喜欢足球,积极参与校园足球运动的足球氛围;

2、每一位学生能够知道有关的足球运动知识,了解相关的足球运动的内容;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1-2项足球技术;

3、在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氛围中,进行班级之间的比赛,并组建足球队,进行专项训练,积极参加省、市、区级比赛,并获得好名次;

4、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通过足球运动,积极开发大课间活动内容,并能在大课间评比活动中获奖。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章华忠,全面负责课题实施

副组长:俞倩,负责材料分析,撰写报告    

组员:陈伟锋周文娟、王祥伟、赵国平、钱一峰、陈思、陆文金负责实验研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卢家巷实验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卢家巷东桥南路5号 联系邮箱:wjljxcz@wjedu.net 联系电话:0519-696971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