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下午,“儒实小记者站”的十多名小记者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会同奔牛小学的小记者在武进日报社的叔叔阿姨们的引导下一起来到武进区环保局,就空气质量问题采访了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
首先小记者们参观了空气质量监测室,了解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空气质量标准和监测采样方法。在采访中,小记者们最感兴趣的是PM2.5的相关问题,大家围绕PM2.5的产生、危害、以及如何改善等等提出问题,在监测站章敏阿姨的一一讲述下,我们对空气检测的程序、检测参照数据的作用有了更多的了解。
离开监测站, 在日报的叔叔阿姨、监测站工作人员的热情引领下,我们一行来到了位于牛塘镇的新型生态文明村——“丫河村”。来到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联排别墅式的民居,徽派建筑风格,干净、清爽,富有现代气息。一下车,早早等待着我们的村委会健身广场的潘书记就走到我们中间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在潘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座古朴的建筑前,潘书记向我们介绍到,这座“富贵楼”是丫河村的标志性建筑,原名“乌龟楼” ,是在明清时建筑遗址上修复建造的,现在可是村民们的文化俱乐部,上网、喝茶、读阅书报,一到晚上,门前音乐响起,村上男女老少欢乐地舞起来,一片欢声笑语。
若说只是这村子里的祥和气氛感染着我们这群小小记者,那位于村旁的一个个“小水池”可是勾起了我们所有人的好奇心。只见第一个水池里气泡翻滚,而第二个、第三个水池中长着写不知名的水生植物……一个个水池看过去,池子里的水越来越清。正当我们在猜测这池子干什么用的,潘书记笑眯眯地向我们说道:这可是我们村作为生态文明村的一个亮点工程,一个个水池组成的水质净化型人工湿地一天可以消化整个村子里一千多人200多吨水的生活污水,经过这个人工湿地一处理啊,水就变干净了,可以继续循环使用了。“真神奇!”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赞叹起来,同时也打开了我们的话匣子,“潘书记,潘书记,那这水里的一根根水管似的东西对净化水质有什么作用啊?”“漂浮在水面上的水草叫什么?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吗?”“这净化好的水会流到哪儿去呢?”……一连串的问题,一连串的问号,潘书记带着我们到处理池旁的示意图板旁,详详细细地为我们解答了每一个问题。虽然听完后对处理池的工作原理还是不很明白,但心里想着:要是我们的每一个村子都能把自己产生的生活污水作净化处理,再排放出来循环使用,那我们的水资源生态环境不就不会再有那么大的压力。
揣着对水资源美好的憧憬,我们又来到了坐拥西太湖畔(有名滆湖)的揽月湾。“一方水养育一方人”,生活在这儿的我们今天来到湖边,欣赏着湖面的美丽风光,更对武进的水环境、滆湖的水质有了更多的关心。环境监测站的副站长告诉我们,他们的工作人员会每24个小时收取湖水样本进行检测,对照检测数据留意每一阶段湖水的水质变化,如发现蓝藻等水患问题,会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整治。同时监测站的叔叔阿姨们还向我们讲解了许多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小窍门,听着环境监测站的叔叔阿姨的介绍,站在滆湖水面的木板桥上,我们遥望着正在紧张施工的花博会场馆,我们的内心充满期待: “建设生态文明城,喜迎武进花博会”,武进生态梦,也是我们的梦。
最后我们和日报的记者、环境监测站的叔叔阿姨们相约:花博时,我们再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