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 ——多维教学策略探析
发布时间:2025-06-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冯佳洁

阅读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在语文核心素养所强调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维度中,阅读理解能力如同贯穿其中的血脉,承载着理解文字、感悟思想、审视文化、升华审美的重要职责。然而现实中,部分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薄弱,面对文本时仅满足于获取表层信息,难以深入领会文字背后的逻辑关系、情感意蕴与文化精髓。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立足核心素养,系统提升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这成为语文教学中亟待深化的课题。

一、基于语言建构,优化文本选择与情境创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亦是阅读理解的基础载体。提升学生阅读能力,首先需夯实语言根基,在真实语境中增强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敏感度与理解力。

文本选择贴近素养目标 教材是核心载体,应紧密对接核心素养要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可适当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的优秀补充读物,如充满童趣的现代儿童诗、情节生动的小故事、蕴含科学精神的科普短文等,使其语言风格、内容深度与核心素养目标相匹配,形成梯度适宜的阅读资源库。

情境创设激活语言体验:知识需在情境中“活化”。教学时,应努力创设与文本内涵契合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例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时,可布置“小池塘”场景,引导学生化身“小蝌蚪”,在角色扮演中模仿其语言、揣摩其心情,借助情境的“脚手架”轻松跨越语言理解门槛,使文字表达变得亲切可感。

语言实践深化理解运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复述、仿写、讨论等丰富形式,将文本语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中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后,鼓励学生模仿其观察角度和语言风格,描写校园一角的小生灵或植物,在迁移运用中深化对文本表达特点的理解与吸收。

二、聚焦思维发展,强化深度理解与方法指导

思维是阅读的灵魂。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阅读教学,必须超越浅层信息的获取,着力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

问题驱动引导深度思考: 设计具有思维含量、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是撬动思维深度的关键。摒弃简单复述类问题,聚焦文本核心价值。如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可设计:“少年周恩来的‘中华不振’具体看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让他产生了怎样的疑问?最终他立下宏愿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为何读书?”此问题链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文本内核,关联历史与现实,深刻体会人物抉择背后的思想情感。

方法指导助力思维可见: 系统传授并训练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理解策略,如预测、提问、联结、图像化、概括、推断等。在《蝙蝠和雷达》这类科普说明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边读边绘制科学家探究过程的思维导图或流程图,将抽象复杂的科学探索过程清晰呈现出来,使思维过程变得“可视化”,极大促进了对文本逻辑脉络与科学方法的把握。

思辨讨论激发思维碰撞: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与批判性思考。在《狐狸与乌鸦》这类寓言故事后,可组织讨论:“除了批评乌鸦的虚荣,狐狸的行为是否也值得思考?这个故事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新的启示?”引导学生跳出单一视角,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比较与评价,在观点交锋中磨砺思维锋芒。

三、融通文化审美,涵养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

阅读是传承文化基因、滋养审美心灵的重要途径。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阅读教学,应自觉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审美熏陶的重任。

文化链接深化文本意蕴:深入挖掘文本蕴含的文化元素、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学习《古诗三首》(如《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等)时,可适度引入相关历史背景、诗人经历、传统山水审美意趣,或对比赏析不同诗人笔下的自然意象,使学生不仅感受诗歌的音韵画面之美,更能触摸到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思与壮阔的家国情怀。

审美鉴赏提升感悟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在《火烧云》教学中,可重点品味作者萧红如何运用新奇贴切的比喻(如“马是跪着的”)、生动传神的动态描写(如“跑着跑着”),再现火烧云瞬息万变的瑰丽景象。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品味关键词句,提升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敏感度和审美鉴赏能力。

情感体验内化价值认同: 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深度情感对话。学习《慈母情深》时,可聚焦描写母亲工作环境的细节(如“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和母亲外貌动作的刻画(如“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组织学生反复品读、想象、交流,深刻体会字里行间流淌的深沉母爱,在强烈的情感共鸣中,自然生发对亲情的珍视与感恩,实现情感熏陶与价值引领。

四、革新评价体系,促进素养导向与持续发展

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阅读评价体系,是推动教学策略落地、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

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维度应全面覆盖核心素养的要求。不仅关注学生对字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重点考察其理解文本深层含义的能力(如推断作者意图、评价人物行为)、运用阅读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文本信息解决生活疑问)、在阅读中表现出的思维品质(如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以及通过阅读获得的文化感悟和情感体验。

评价方式多元化:打破单一的纸笔测验垄断,采用丰富多元的评价方式。除传统的阅读理解题外,可引入朗读录音、读书报告、阅读笔记、思维导图、创意续写、情境问答、口头报告、主题辩论、阅读档案袋等多种形式。例如,针对整本书阅读,可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包含人物关系图、情节发展线索、主题探讨及个人感悟的读书报告。

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主体应由教师主导转向师生、生生共同参与。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反思阅读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和互评(如小组内对阅读笔记、讨论发言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则侧重过程性观察与增值性判断,关注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发展潜力,提供具体、建设性的反馈,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结语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需精耕细作的系统工程。唯有将语言能力的发展、思维品质的锤炼、审美情趣的涵养、文化认同的培育有机融合于教学实践之中,通过精心选择文本、创设有效情境、传授思维方法、深化文化审美体验、革新评价机制等综合策略,方能在学生心中播下热爱阅读的种子,让文字真正成为其认识世界、理解人生、表达自我的有力翅膀,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坚实的语文根基。

                                                                                                                                                                    冯佳洁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卢家巷实验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卢家巷东桥南路5号 联系邮箱:wjljxcz@wjedu.net 联系电话:0519-696971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