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理念
基于“双减”政策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作业质量的要求,围绕《Whose dress is it?》教学内容,以情境化、生活化、趣味化为核心,设计实践性、探究性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英语,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实现减负增效。
二、分层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层
1. 情景对话录音秀
作业内容:学生与家人或朋友分角色录制一段关于“询问物品归属”的对话,主题围绕衣物,必须使用 “Whose... is it/are they?” “It’s/They’re...” 等核心句型,对话长度不少于8句 。
完成方式:使用手机录音或录像软件完成录制。
评价标准:发音准确,句型使用正确,表达流畅可得★★★;若对话自然且有简单拓展,如加入衣物描述词汇,额外加★;情感饱满、配合肢体动作再加★ 。
2. 情景拼图配对话
作业内容:教师提供打乱顺序的衣物归属情景图片(如不同人物与衣物),学生按逻辑排序后,为每幅图编写对话,用英文标注在图片旁。
完成方式:在打印的图片上书写或使用电子绘图软件添加文字。
评价标准:图片排序正确、对话语法无误得★★★;能创造性添加细节描述,如颜色、大小相关词汇,加★ 。
(二)能力提升层
1. 校园失物招领处
作业内容:假设学校设立失物招领处,学生需拍摄一件自己的衣物(或绘制图片),撰写失物招领启事。包含物品名称、特征描述,并设置一个认领小问题,如 “Whose blue sweater is it? If it’s yours, tell me how many buttons it has.”
完成方式:手写制作海报或用Canva等软件设计电子海报。
评价标准:启事信息完整、句型运用准确得★★★;问题设计巧妙、描述生动形象加★ 。
2. 家庭衣物大调查
作业内容:学生在家中观察家人衣物,用英语进行采访调查,如 “Mum, whose skirt is this?” 并记录结果,制作成表格,包含人物、衣物名称、归属判断 。
完成方式:绘制表格或使用Excel制作电子表格。
评价标准:完成5组及以上有效调查记录,信息准确得★★★;能尝试用 “Maybe it’s...” 等推测性语句,加★ 。
(三)拓展创新层
1. 时尚情景剧创作
作业内容:学生自主编写一个以“衣物归属纠纷”为主题的英语情景剧剧本,融入核心句型,要求包含3 - 4个角色,情节有转折,如错认衣物后发现真相。完成后邀请家人或朋友表演并录制视频。
完成方式:编写剧本后拍摄情景剧视频。
评价标准:剧本逻辑清晰、语言运用准确得★★★;表演生动自然、情节有创意加★ 。
2. 英语绘本DIY
作业内容:学生以“衣物寻找主人”为故事主线,创作一本英语小绘本。用绘画和英语文字结合的形式,讲述物品寻找主人的过程,至少使用5个核心句型,画面不少于6页 。
完成方式:手工绘制或用Procreate等软件制作电子绘本。
评价标准:绘本故事完整、图文匹配得★★★;能使用丰富词汇和复杂句式,如定语从句描述衣物,加★ 。
三、特色设计
1. 跨学科融合:在“英语绘本DIY”作业中,融入美术学科绘画元素,提升学生审美与艺术创作能力;“家庭衣物大调查”关联数学学科的表格制作与数据整理 。
2. 亲子互动:多数作业鼓励家长参与,如情景对话录制、情景剧表演,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营造家庭英语学习氛围。
3. 成果展示:设置班级“英语情景秀”展示环节,分享优秀录音、视频、海报和绘本作品;在教室布置“英语情景作业墙”,展示学生创意成果 。
通过以上情境化作业设计,让学生在趣味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实现英语学习的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