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深度阅读中的问题设计
发布时间:2025-06-2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娟芳

问题设计是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关键杠杆。优质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思维,架设从文本表面到深层理解的桥梁。根据布鲁姆认知分类学,阅读理解问题应涵盖从低阶到高阶的各个思维层次,形成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问题链"。

 

在《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中,教师设计了阶梯式问题:基础性问题"汤姆钓到的是什么鱼?"(获取信息);推理性问题"为什么必须把鱼放掉?"(形成解释);评价性问题"你如何看待汤姆父亲的做法?"(作出评价);以及应用性问题"如果你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创意运用)。这种层次分明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化,避免了阅读停留于表面的现象。

 

高阶问题的设计尤其需要技巧。教师可以尝试以下策略:矛盾式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为什么同一首诗会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假设式问题,如"如果哈尔威船长没有坚守岗位,结果会怎样?";联结式问题,如"这个故事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经历?"。这些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化解读。

 

"问题—讨论—反馈"的循环模式是实施问题导向教学的有效路径。在《祖父的园子》教学中,教师先提出主问题"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标注相关语句;接着小组讨论,整合不同观点;最后全班分享,教师提炼关键点并延伸提问。这种模式确保了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旁观"的现象。

 

为提升问题讨论的质量,教师还需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包括:"标注法"—用不同符号标注事实性信息和观点性信息;"三色笔法"—黑色写已知,蓝色写新知,红色写疑问;"思维可视化"—用图表整理问题与证据的关系。这些策略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讨论,形成有条理的思考。

 

 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工具通过将抽象的思考过程具象呈现,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针对不同年级和文本类型,教师可灵活选用多种图形组织器。

 

对于叙事性文本,"故事地图"是理清情节发展的有效工具。在《"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填写包含"冲突—行动—结果"三要素的故事地图,帮助学生把握事件的因果逻辑。中高年级则可以尝试更复杂的"情节山形图",标注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要素,培养对叙事结构的敏感度。

 

说明性文本适合使用"概念图"或"韦恩图"。学习《东方之珠》一课时,学生用概念图整理香港的"沙滩"、"海洋公园"、"街市"等特色景点及其特点;比较两篇文章时,则可用韦恩图呈现异同点。这类工具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避免信息碎片化。

 

人物分析类文本可采用"人物特征网"。中间写人物名字,四周延伸出"语言"、"动作"、"他人评价"等分支,用于整理表现人物特点的证据。在《慈母情深》的教学中,这种工具使学生更系统地把握了母亲的形象特点。高年级还可以增加"人物关系图",分析复杂作品中人物间的互动。

 

阅读策略的培养也可借助可视化工具。"KWL表格"(已知—想知—学知)适用于预测与验证的阅读过程;"问题—证据—结论"表格则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南京市某小学的实践表明,长期使用这类工具的学生,其阅读的条理性和深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卢家巷实验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卢家巷东桥南路5号 联系邮箱:wjljxcz@wjedu.net 联系电话:0519-696971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