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背结合教学法植根于我国悠久的语文教育传统,其理论基础融合了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多重视角。从语言学角度看,朗读是通过语音形式呈现文本,使抽象的书面符号转化为具象的声音符号,这一过程能够强化学生对语言韵律和情感基调的感知。背诵则是将规范的语言形式内化为个人语言储备的过程,正如朱熹所言"熟读精思,虚心涵泳",通过反复诵读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朗读和背诵能够激活大脑的语言中枢与记忆中枢,形成更牢固的神经联结,为深度理解奠定神经基础。
从心理学视角分析,读背结合符合认知负荷理论。四年级学生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当面对复杂文本时,若将过多认知资源用于字词解码,便会挤占用于深度理解的认知资源。通过读背训练将常用句式、典型表达方式自动化,能够减轻阅读时的认知负荷,使学生将更多注意力投向文本的意义建构和情感体验。同时,背诵积累的语言材料构成了学生的"心理词典",当遇到类似语言情境时,这些储备能够被快速激活并迁移运用,这正是感悟能力的重要认知机制。
阅读感悟能力的多维结构
阅读感悟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复合能力,本研究将其解构为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情感共鸣、意义解读和迁移运用。情感共鸣指读者与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或作者情感产生联结与共情的能力,如学生在阅读《母鸡》时体会老舍对母鸡情感变化的过程;意义解读指读者透过文字表面,理解文本深层含义和写作意图的能力,如通过关键词句分析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形象特点;迁移运用则指读者将阅读所得转化为个人表达素材或生活智慧的能力,如仿写动物描写或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这三个维度呈现递进关系:情感共鸣是感悟的起点,意义解读是感悟的深化,迁移运用是感悟的外化。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感悟不同于一般的阅读理解,它更强调读者的主观体验和个性化建构。正如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所言,文本的意义并非作者单向传递的结果,而是读者基于自身经验与文本对话的产物。因此,培养感悟能力的关键在于创设条件,促使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
读背结合与感悟能力的关系机制
读背结合对阅读感悟能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朗读通过声音意象的塑造,帮助学生建立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的教研案例显示,配乐朗读、角色扮演朗读等形式能有效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味"。当学生用轻快的语调朗读"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时,能够更直观地感受《祖父的园子》中自由欢快的语言风格。
其次,背诵通过语言积累为感悟提供认知支架。湖北省《经典诵读》地方课程的实践表明,背诵优秀诗文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当这些积累在阅读中被激活时,便能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结,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例如,背诵过描写母爱的诗句的学生,在阅读《母鸡》时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第三,读背结合通过元认知监控提升感悟质量。学生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语音语调、停顿重音,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对话言形式和情感表达的元认知监控。随着训练的深入,这种监控能力会迁移到阅读理解中,使学生更敏锐地捕捉文本中的情感线索和意义关联。当学生将背诵的文本转化为个人表达时,能够实现从"机械记忆"到"意义建构"的质的飞跃。
通过对实验组学生的朗读录音、读书笔记和仿写作品的分析,研究发现读背结合训练使学生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积极变化:
1. 语言感知的敏锐化
学生的朗读表现出更强的情感表现力和节奏把控力。初期录音中,62%的学生朗读存在机械平淡、停顿不当的问题;后期这一比例降至18%,多数学生能根据文本情感调整语速语调。如朗读《母鸡》保护小鸡的段落时,学生能自发加重"警戒""挺着脖儿"等词的语气,通过声音传递紧张感和敬佩感。这与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教研活动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在场老师都深受感染"的描述相印证。
2. 文本解读的深层化
读书笔记分析显示,学生的批注从"简单概括"转向"个性感悟"。前期的典型批注如"这段写母鸡很勇敢";后期则出现更多分析性和联想性批注,如"'挺着脖儿'让我想起上次看到一只麻雀为保护幼鸟与猫对峙的样子,原来动物的母爱都这么伟大"。这种变化表明学生开始将文本与生活经验主动联结,实现了从"读懂"到"读透"的跨越。
3. 表达迁移的多样化
仿写作品呈现出丰富的创意表达。以《母鸡》的仿写为例,学生不仅模仿了老舍的对比手法,还创造性地运用到描写宠物、家人等不同对象上。一位学生写道:"我原来讨厌爸爸的鼾声,像辆破拖拉机在耳边轰鸣...现在我明白了,那声音里藏着白天工地的劳累,藏着对我们这个家的担当。"这种迁移已超越语言形式的模仿,上升为写作手法的灵活运用和情感体验的真实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