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Phonics(自然拼读法)与小学英语绘本词汇教学的融合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其对学生词汇解码能力和阅读素养的催化作用。教材中丰富的主题词汇与故事语境,为Phonics提供了天然的应用场景。以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三点感悟:
一、分级渗透拼读规则,破解高年级词汇难点
译林五年级教材的词汇复杂度显著提升,如Unit 1的“Goldilocks”故事中的描述性词汇(hard/soft, hot/cold)和Unit 5、Unit6的动词短语以及动词ing形式。我依据学生认知梯度设计拼读训练:
元音组合深化:针对五年级重点的元音组合规则,引导学生拆分如“chair”中的/ai/、“soup”中的/ou/,并结合绘本《丽声拼读故事会》中相似结构的词汇(如“bear”“cloud”)进行迁移练习;
情境化拼写训练:在Unit 7复习四个季节,将“spring”中的/spr/、“winter”中的/ter/等音素与气候图片配对,学生听音填词并绘制季节思维导图,实现音-形-义整合;
规则与例外并重:通过绘本对比“like”中的规则发音与“have”中的不规则现象,培养学生辨证的词汇认知观。
二、绘本语境激活词汇运用,实现从拼读到表达的跨越
Phonics的本质是服务于阅读的工具。译林教材的Story Time板块(如Unit 1的三只熊故事)与绘本结合时,可设计多层级任务:
1. 解码训练:学生根据字母组合规则拼读新词(如“forest”拆解为for-est),结合插图推测词义;
2. 语用输出:在Unit 4看病话题中,学生用Phonics规则自学一些疾病的单词后,并制作词汇卡片标注拼读提示;
3. 创意表达:引导学生仿照绘本《我的图书馆》系列,用拼读词汇续写故事(如为Goldilocks设计新结局),在Reading Report中记录音形规律。
三、构建课内外拼读阅读体系,培育核心素养
基于译林教材的Grammar Time板块,我整合分级绘本建立“三维”阅读机制:
课堂渗透:在Unit 4看病单元引入绘本,学生找出含“ee”“ur”字母组合的词汇(如“feel/hurt”),归纳发音规律;
课后拓展:设计“阅读金字塔”任务链:跟读录音→绘制故事导图→撰写Reading Response(记录New Words拼读规则)→小组故事表演;
文化浸润:通过绘本对比中西方季节活动词汇(如“skate/ski”与“spring outing”),体会语言背后的文化逻辑。
反思与挑战
实践中需警惕两点:其一,避免过度规则化,一些非常规发音词需结合图片直接认读;其二,平衡拼读训练与意义理解,通过绘本情境强调“like dancing”的语用功能而非单纯拆解/dan-sing/。
自然拼读法不是为背单词服务的,而是打开英语阅读之门的钥匙。当学生用Phonics规则成功解码一个完整故事时,眼中闪烁的成就感正是语言素养生根的证明。
Phonics与绘本的融合使词汇教学从机械记忆走向意义建构。未来我将继续探索译林教材与分级绘本的更深度结合,让拼读规则在鲜活语料中自然内化,真正实现“见词能读、听音会写、读以致用”的教学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