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与落实,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减负增效,成为现阶段需要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要想充分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需要首先对这一要求的基本内涵进行充分地了解,随后再结合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特征和内容把握相关的原则。
教师可通过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丰富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形式、加大课后反思力度,为提升有限课堂教学过程的效果提供支持。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这一基础课程来说,基于其课程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不断积累的实际要求,更需要教师通过创新型和研究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获得更好的实际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减负增效 策略
引言
减负增效是“双减政策”提出后的重要教学目标。语文课程的教学属于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充实,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本身也需要通过减负增效的手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具体实践的角度上来说,只有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语文课程学习的具体内容,合理组织具体的教学流程,才能最终获得良好的实际教学效果。
一、减负增效的基本内涵与价值
(一)基本内涵分析
本文探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减负增效是新的教育教学政策颁布后所提出的具体教学要求。
所谓的减负增效,强调的是更加充分地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段,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引入应用,为取得更好的实际教学效果提供支持。减负主要是指要减轻学生在校的基础课业负担以及课外辅导班的负担。增效则强调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段,为达到更高的课程教学效果提供支持。
在减负的背景下,教师可将部分书面的作业形式转换为更加具有实践性的实践学习形式。这也便于学生在取消了课外辅导后,利用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实践方面的学习内容中去。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提升其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有效路径。教师需要重视减负增效的实际要求,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找到减负增效的科学落实方法,促使新的语文课程教学要求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步实现提升学生实践学习能力的目标。
(二)价值分析
减负增效的基本策略和要求是对小学阶段教学工作组织开展提出的一项新要求。在具体的应用价值方面,这种新的教学策略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减负增效促使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认知,避免由于传统教学情况下产生的巨大学习压力,导致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二是在减负增效的宏观背景下,能够更好地激发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组织方式方法开展相关的教学,并且组织形式更为丰富的活动,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供帮助。这不仅丰富和优化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还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三是在减负增效的宏观背景下,语文课程的教学需要更加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拓展和积累,为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和范围打下基础。
二、减负增效策略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
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内容中,虽然大部分内容都是常识性的语文知识,但部分知识内容还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以及生活实践去学习和理解。另外,对于小学生来说,增强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减负增效的宏观教育要求背景下,学生的集体学习的时间是相对比较集中的。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所有学生的主观学习意愿和整体学习状态进行充分的了解,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表示出对学生主观学习意愿的充分尊重,从而引导学生在自主的探索学习中提出个人遇到的实际问题。这能为教师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开展好语文课程的教学提供重要的支持。再者,对学生主观意愿的尊重也能够营造出更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得整体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互动的过程,提升教学组织开展的灵活性。
(二)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发散与拓展
课堂教学内容的发散与拓展,是在减负基础上增效的科学路径。另外,发散与拓展教学也符合语文课程教学的特征。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若教师不结合学生的主观意愿以及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适当进行教学拓展,就意味着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无法得到对应性的满足。对于学生来说,结合其实际需求、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发散与拓展是进一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最后,发散和拓展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是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学习薄弱点的有效途径。关于具体的发散拓展教学组织方式,教师可通过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或以写作和阅读为主题,开展拓展性的主题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提升实践教学的力度
关于实践教学力度的提升,除了要依托上文所提到的实践活动或有主题的专题语文教学活动完成相关的目标外,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在立德树人的宏观背景下,教师更应当结合不同的语文课程学习内容,从思想引导和道德教育的角度,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对既定的语文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知和了解,最终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秋天的雨》的课堂教学组织中,教师就可以尝试将课文学习的过程,转变为实践观察的过程。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工具或视频展示的方式组织学生观看秋天的雨的片段视频,或者在自然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看雨天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对课文中所描写的具体内容有一个更加直观又形象的了解。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拓展性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目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本身的内容结构和教学组织方式,通过模仿的方式,写一写以雨天为主题的实践作文,使得课文学习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过程。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减负增效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师生沟通,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基于减负增效的目标,更需要师生之间基于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便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后,用更加具有适应性和科学性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学过程的开展。
在课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大自然声音丰富这一特点,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说说自己听到过的大自然的声音。随后再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播放各种大自然声音的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学习的氛围中去。另外,为了集中突出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教师可在展开教学活动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预习阶段对这部分课程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大自然声音的感受和了解。再者,可结合课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对课堂内的教学内容和环节进行精简,达到有限时间内获得更加完善教学效果的目的。这样有效的沟通交流过程,为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二)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的丰富,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课堂教学过程的丰富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组织的整体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组织方式,促使传统的教学组织过程得到丰富和完善。在选择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组织方式时,教师还应当充分考虑具体课程内容的特征,通过选取更加具有适应性的课程教学组织模式,发挥出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作用。
在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过程中,依托这篇课文中写景元素众多的特征,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开展中,运用小组合作模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的方法,找到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再讨论说说作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所表达的情感。当学生有了自主的思考和学习过程后,教师再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对学生理解中的偏差进行引导和更正,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并对相关课程教学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加大课后反思总结力度,做好教学效果监督
课后的反思总结主要是为了给下一步的课程教学过程打下基础。对已完成的课程进行有效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也是帮助教师明确进一步教学工作开展目标的过程。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一方面,教师必须认真反思自身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后续的课程教学组织过程中克服实际问题,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得课堂教学环节的含金量得到有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听课质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依托现状,制定下一步的教学方案。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减负增效策略在具体的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教师应当响应政策的要求,通过加强沟通交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加大课后反思总结力度的方法,提升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刻性,使得有限的课堂教学实践被更加充分地利用起来,优化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双减”正当时,它既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引领教学“新风尚”,又是符合新课标的“老生常谈”。作为教师,上好减负增效的每一课,才能带领学生走向高效又有效的学习之路。
【参考文献】
[1]高裕金.谈小学语文课堂增效减负策略的实践应用[J].文渊(高中版),2019,000(005):551.
[2]刘春霞.小学语文课堂增效减负策略的实践应用探究[J].考试周刊,2020,000(02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