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搭建“阅读支架”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发布时间:2024-06-1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史瑛

搭建“阅读支架”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卢家巷实验学校  史瑛

支架即“脚手架”原为建筑行业术语,意为起支撑作用的构架。根据这个建筑学中得来的隐喻,心理学家伍德率先借用这术语来描述同行或有成就的人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所施予的有效支持。 

建构主义者依据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方法,它的核心策略是一步步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通过这种“支架作用”,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攀,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所学课文的特点为学生搭建适切的支架,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解读课文的突破口,提升语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根据文本特点为学生阅读支架,较好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提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在教学中建构支架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一、搭建图表支架,理文脉讲故事,提升理解能力

信息的提取与整合是重要的语文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学段提出“能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目标。所谓“整体把握”既有对核心信息的精准提炼,还要了解语言内部秩序和章法,并进行恰当有序地语言组织,实现对文本的信息加工。如果能搭建指向文本整体的导图支架,就能助力学生放缓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梯度。

如曾听过《手指》一课,老师设计了一张表格,利用表格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五指长处和短处的句子,再提炼出关键词语,填写在表格中,这样,散落在文中的五指的长处和短处一目了然了,最后再引导学生看着表格中填写的关键词句,说一说五指的长处和短处,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破了概括、提炼的难点,提升了学生信息的提取与整合的能力

图表型支架在教学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如在《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表格支架复述故事。在《太阳》《松鼠》《鲸》 等说明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表格支架更好地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运用图表支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认识更直观、深刻,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二、搭建范例支架,仿说练写,发展语言表述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这是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更需要教师抓住这个例子,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新课标指出:要体会文本当中关键的词句在表达情意的作用,只有借出作者”造词造句"的精妙,学生自我表达的内涵才能丰富起来。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语言很生动,尤其是描写空隙那那部分内容读起来会给人种身临其境之感,并且运用多种方法,值得学生细细品是学生练习仿写的最好范文。为了引导学生品悟作者精妙的语言,习得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孔隙的意思是

窄小的空隙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读读第5小节,不动笔墨不读书,画一画关键语句,圈圈关键词,写写你的感受,待会儿交流。

1我从“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这句话中感受到船小的特点。
:明明是在写孔隙,作者为什么要写船很小的特点?
1:写船小是为了从侧面突出孔隙窄小的特点。
2:我从“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头的绳子,船就出来这句话读出了小船独特的进出方式

师:写孔隙为什么要写小船独特的进出方式呢?

2:之所以有这样独特的进出方式,是因为孔隙很窄小,所以写小船独特的进出方式,从侧面衬托出空隙的小
3.我从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两句描写作者亲身感受的语句中体会到船很小的特点,平常我们都是坐在船上的,而这里必须要紧贴船底仰卧在船上,即使这样都能感受到山石似乎挤压过来,人一动都不能动。

:你们可都是阅读高手!确实如此,要想把游记写好,就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既要写出自己所看到的独特的景象又要写出自己亲身实践后的感受。叶圣陶爷爷就是通过直接描写船小的特点、独特的进出方式和亲身体验的真实感受,让我们感受到孔隙窄小的特点下面一起配乐朗读这个自然段。
:刚才我们游览额空隙,学习了叶爷爷的写作法宝,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老师还想奖励大家游玩一个地方, (出示景点的图片和一句诗)看看图片,读读诗句,猜猜这是哪里?(一线天)
:小游客们,你能为大家介绍“一线天介绍时你能学着叶圣陶爷爷那样,把看到的一线天的特点、进出的方式和当时的感受讲清楚吗?
:顺着山势,我来到了福建著名的景点“一线天”。我抬头向上看,只看见一条丝线似的天空,我想这也就是它被称为“一线天”的原因吧。我们不能并行,只能一个一个通过,特别窄的地方,胖一点的人还要侧着身子才能通过。我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感觉左右两边的山石仿佛离我越来越近,我又感觉要是自己再胖一点,准会卡住过不去。

师:这位同学真厉害,他把叶爷爷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都用上,介绍的很生动。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者要充分发挥课文的典范作用,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写什么”“怎么写”,用课文中充满写作智慧的语言为学生搭建语言表达的支架,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助力、增色,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搭建对话、表演支架,领悟中心、感悟形象

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内容会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对话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就会鲜明地显现出来。因此,教学中搭建对话支架,既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中心思想,感受人物形象

陶罐和铁罐》的写作特色是语言丰富而生动,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用了很多的对话来表达。关注课文中的对话以及提示语,能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主人公的不同看法和它们不同的性格,读懂人物的对话,是体会这篇语言故事所蕴含道理的关键。如课文的第2—9自然段是陶罐铁罐的对话的三次对话,教学时,老师搭建了对话支架:先让同桌练习对话,根据提示语读出两个人物的不同的语气,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读铁罐的话时可以按照“傲慢——轻蔑——恼怒——怒不可遏”这样的情感线索来体会朗读时的不同语气;陶罐自始至终是谦和和宽容的,所以读的时候语气要自然。进行班级展示 ,指名三组学生,分别朗读展示三次对话。在师生评议的基础上,然后同桌再次练习分角色朗读,鼓励加上适当的动作、表情进行朗读。最后,班级展示,戴上头饰表演读。
    阅读课文时,抓任陶罐铁罐在对话中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展开对话练习,学生把自己代入角色,在对话、表演中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它们的不同性格,为之后学生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做好铺垫

四、搭建辩论支架,引发深入思考,提升思辨能力。

《在牛肚子里旅行》中,红头和青头相对于牛来说是很小很小的动物,当红头不小心被牛卷进了肚子以后,青头有没有能力让牛不要吃掉好朋友呢?当教师提出这个论题以后学生就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课文中已经写明了青头让牛不要吃掉红头一种则认为青头长得这么小,肯定没有能力让牛听它的话,乖乖地把吞到肚子里的红头给吐出来。于是,教师就利用课堂上的几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辩论,认为“青头有能力让牛不要吃掉好朋友”的学生为正方,认为青头没有能力让牛不要吃掉好朋友”的学生为反方,然后互相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正方有理有据,根据课文中青头的种种表现,如一听到好朋友发出求救声,马上就急切地询问好朋友现在在哪里,而且青头掌握的知识很多,知道牛在吃草的时候不会细嚼,知道牛有四个胃,安慰好朋友只要不进入第四个胃就不会有生命危险,为了让牛打喷嚏,青头冒着被牛吃掉、被牛巴掌扇死的危险在牛鼻子里蹭来蹭去,导致牛打喷嚏,因而顺利地将好朋友救了出来。而反方则是从体形的角度据理力争,牛这么大,蟋蟀这么小,蟋蟀说话的声音肯定很小很小,牛根本听不见,要是论力气硬拼的话,-头牛可以战胜几百只蟋蟀。通过辩论,最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正是因为青头有丰富的知识,知道牛会反刍的特点,所以它才会想到等牛把刚才吃的草反刍的时候,在红头回到牛嘴以后,使用巧计救出红头,可以看出青头在营救好朋友时可谓是有勇有谋。
    通过辩论,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两个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推敲,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等多方面进行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角度就会变得更广,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阅读支架,能够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在教师的恰当点拨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内的各项活动, 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 ,深化理解学习内容,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促进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卢家巷实验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卢家巷东桥南路5号 联系邮箱:wjljxcz@wjedu.net 联系电话:0519-696971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