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路径
发布时间:2024-01-2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娟芳

摘要: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思辨性阅读的核心价值在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理性判断力。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思辨点让其成为培植学生思辨意识的有力抓手。一、以语言文字为点,勤于思辨。二、以语文要素为线,深化思辨三、以资源整合为源,妙用思辨。四、巧设交流平台,呈现思辨

1.课堂演讲,悦听思辨2.读写结合,实展思辨。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 语言文字 语文要素 资源整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语言课程应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其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辨性阅读的核心价值在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理性判断力。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思辨点让其成为培植学生思辨意识的有力抓手。

一、以语言文字为点,勤于思辨。 

思辨性阅读强调阅读过程中思考的专注程度和理性的批判意识,是一种基于对话和建构的阅读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文本质疑能力、分析力以及评价力能起到重要作用。

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各年龄段的学习逐步增强的。要想推动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借助教材,挖掘文本的思辨点进行点拨引导不能简简单单地进行生硬的文字分析。例如在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二上《坐井观天》中我以一问题“青蛙看到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青蛙说错了吗?”进行思辨。一学生说:“青蛙说错了,天空是无边无际的。”追问,你怎么知道的?我是从小鸟回答的话里看出来的:“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引导学生抓住“飞了一百多里”来感知天空的大。另一学生反驳说:“青蛙说的也不错,它看到的天空确实只有井口那么大。”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是从青蛙说的话里知道的:“朋友,别说大话了。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引导学生抓住“说大话、天天、一抬头、不会弄错”来肯定青蛙说的话。最后,我肯定了这两个孩子善于思考,他们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来分析,有理有据。第一个孩子联系了生活实际,天空确实是无边无际的,第二个孩子从青蛙自身的角度来看,因为文章中说青蛙生活在井里,青蛙的眼界小,看到的天空就小。所以,眼界决定了你的思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成就美好的未来。

阅读看似是与语言文字直接交流的行为实际上其背后隐含着个体内部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去发现文本中的不同寻常以质疑的眼光进行讨论并形成独特的观点从而更加深入、准确地把握文本独特的表现手法。

二、以语文要素为线,深化思辨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由此可见我们要引导孩子带着质疑的态度进行阅读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孩子们往往喜欢表面、一望便知的语文答案不喜欢去探索文字背后的答案。基于这种狭隘的认知取向他们的思维就会思维能力也会逐渐退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为避免走入误区,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去探索文本、跳出文本,进行答疑思辨。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一文中,我以一问题“文中的青蛙最后把泥塘卖出去了吗?”引发孩子的思考,孩子们只注意到青蛙把泥塘建设得非常漂亮、舒适,这么好的地方,他自己住也挺好的。却忽略了前面老牛、野鸭、小鸟……的功劳,没有这些小动物们提出的建议,青蛙的泥塘可能还是普通的泥塘。接着,我提出另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青蛙的泥塘一开始就这么漂亮吗?学生回答说:“青蛙住在泥塘里。他觉得这儿不怎么样,想把泥塘卖掉,换一些钱搬到城里住。”引导学生“不怎么样,卖掉、还钱、到城里住。”感悟泥塘的环境不好,连青蛙自己都不满意,嫌弃,想要卖掉泥塘。那最后泥塘为什么这么漂亮呢?学生回答说:“是青蛙通过辛勤的劳动才建设得如此完美的。”那青蛙为什么一开始不建设泥塘,而是要搬到城里去呢?另一学生回答:“他是在老牛、野鸭、小鸟的建议下才想到把泥塘变漂亮的。”至此,孩子的思维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上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西门豹治邺》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其中的主人公是西门豹,在文中讲了西门豹的三件事摸清底细、惩治巫婆和官绅、兴修水利,从故事中孩子们知道西门豹是个聪明智慧、为民服务的人,却不知道他是个有勇有谋、胆大心细的人。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1.初到邺县西门豹不摸清地方荒芜的原因能治理邺县吗?相机出示老大爷说的四次话,让同学们了解西门豹问话的智慧与艺术性,精准地找到了邺县田地荒芜的原因,一是人口流失,而是官绅与巫婆逼迫百姓,抢劫百姓钱财。2.西门豹为什么只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惩治了官绅头子和巫婆起到了杀鸡儆猴的效果,其他的官绅等就不敢再生事了,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责还会主动出钱出力,帮助建设邺县,为后面兴修水利打下伏笔。由此可见,西门豹是个有勇有谋、智慧超群的好官,也突出了西门豹的高大形象。课文学到这儿,人物的特点也越发清晰,本课的语文要素也很好地落到了实处。

三、以资源整合为源,妙用思辨。

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教师除了要利用好课内文本资源外,还应打通课堂内外的壁垒,将充满活力的课外资源引入教学,实现阅读一体化,从而使学生将课内习得的阅读策略有效运用于课外阅读中。在整合课内外文本资源时。教师可以将文章体裁、主题、要素等作为整合依据。学完《西门豹治邺》一课,让孩子们再去读一读古文《史记.滑稽列传》中西门豹治邺的故事,从不同的文体感受人物的形象,进一步积累语言,深化语文内涵。

四、巧设交流平台,呈现思辨

思辨活动本身就具有内隐性难以进行直观形象地量化判断但教师可以采用外显性教学活动来呈现学生的思辨过程。

1.课堂演讲,悦听思辨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思维方常常会现在他的表达上。课堂演讲是展现学生思辨过程的重要方法,它不同于普通的课堂发言为了使自己的观点表达更加准确、清晰、有逻辑性,学生需要在经历确定主题、搜集与分析资料、撰写演讲稿等一系列思辨过程。通过开展课堂演讲活动教师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动态化地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现状也可以将此作为评价思辨性阅读教学效果的依据。如:《西门豹治邺》一文中,设计问题“你喜欢西门豹吗?为什么?”让学生当堂来演讲,考察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2.读写结合,实展思辨。

阅读与习作是无法相互割裂而单独存在的。思辨性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内驱力,使其获得相应的思维经验,从而为针对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学完《西门豹治邺》一课,让学生选取其中的一个场景,尝试着改编成小剧本,这样不仅对人物的形象把握得更准确,而且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语文阅读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学生积极的思辨性阅读触发思维的火花,让语文阅读变得丰富有趣。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在一次次思辨性阅读中提高,全方面地提升了语文素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卢家巷实验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卢家巷东桥南路5号 联系邮箱:wjljxcz@wjedu.net 联系电话:0519-696971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