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提高前置作业有效性的研究
常州市武进区卢家巷实验学校 蒋文飞
摘要:前置性作业指的是在新的课程还没有进行以前,学生必须经过自主预习或按照现有知识进行有关的课程操作的活动。这种作业方式在目前的教育界广受好评,学生根据以往所学内容主动了解新知识点,并对后期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前置作业;有效性
引言:
所谓的“前置作业”指的是学生上课时根据内容,给学生安排的预习工作。通过安排前置作业,可以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根据内容开展信息收集、积极思考和自由探究,以便对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为课堂教学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以调动学生的表现欲,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投入热情与积极性,从而有效激发了班级课堂的教育气氛,同时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了全班的质量。那么,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来说,应怎样对前置课程加以设置与实施呢?
一、丰富前置性作业的设计类型
(一)设计调查性作业,为学习做铺垫
考察性作业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开展日常实践,把学生生活的身边事情作为考察的主要考察对象,通过更接地气的形式缩短和学生间的差距。以课本为辅助,围绕丰富鲜活的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二)设计操作性作业,有效感受新知
前置作业通过实操类的课程,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经验转化为简单而清晰的事物,更可以加深对数学经验和知识之间的距离感和亲近感,以数学的知识点为基础通过实际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多重感觉,让运行人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从而更进一步的了解数学经验。
(三)设计生活性作业,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也离不开生活,对教育知识的掌握本身便应回归于现实生活。各种生活现象所揭示出来的实质,还要求我们通过用数学的角度进行观察判断。贴近现实生活的前置习题,能够给我们提供浓厚的生活亲历感受,让我们能够直接看到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还能够提高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修读能力。
二、评价反馈
小学教育活动离不开学生反馈体系的反馈。班级学生在进行了前置性操作之后,或者在开展班级交流活动之前,由班主任应对学生的前置性操作进行了一次测试,并对其的实现状况进行了心中有数。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使班级的交流活动更高效,更有深度,他的前置性操作所达到的内容就更有待于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对出错的知识点和学习答案,老师也要予以相应帮助和改正,但对于做到了较好的学生前置性操作,教师也要向班级发出鼓励或在小学进行交流示范,使其发挥示范作用,从而达到与班级共同进步的目的。到了小学高年级,老师们也要通过抽查、小组长抽查或分组轮换抽查等的形式,来考察评价学生对前置性任务所达到的效果。教师在安排好任务时应重视学生的疲劳情况,在教学上尽量创造给学生表现作业效果的时间,使学生的疲劳有做也要有所用,这样一来,学生对进行前置性作业的兴致才得到了保证,学生才愿意努力去进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形成了更高的学业自信心。
老师对学生成绩的评判,应遵循数学、客观和公平的准则。而评估在课堂教学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主要有二点,一是老师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予以激励评估,提高学生信心,从而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二是经过评估后的学生,能够更有效改正自己过错。而相比于现在的课堂教学,由于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都是由老师讲、学生学的那种被动型接受,因此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具有良性的交流关系。其所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课堂效果以及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还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吸收和把握能力。如果许多东西都只是听得进去,而并未加以经过大脑的分析,就很容易出现学生重难点内容把握得不牢固的状况。所以评价反馈效果最直观的表现载体就是学生巧用前装式作业,而通过作业的形式所取得的成效,不但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学习重难点内容,同时还能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薄弱重难点内容加以针对性的把握,克服学习缺陷,从而可以达到更优秀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根据班级的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前置型习题
每位学生都是独特个体,其在精神能力和认知习惯等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不同,也决定了数学中前置性教学作业的设置需要采取有针对的方法。在制定前置性教学作业中,就需要针对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能力问题作出全面研究,把前置性教学作业的难易程度区分成各个梯度弥散,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掌握,并有所感受。对学习效果突出,且认知能力较好的学生来说,其所制定的前置性教学作业难易程度可能偏高,有助于学生培养攻克难关、迎难而上的顽强精神和良好学习习惯。
四、关注思想渗透,学会举一反三
数学教育思维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逻辑意识。将逻辑更加创新的教学知识灌输至学生头脑,从而建立自身思想认同,才能在今后的数学读书当中举一反三。又例如,基于“一一对应”的数学思维的渗透,老师将植树提问作为切入点,给学生提供了二个重大课题,一是在一条路上可以选择多少种不同的种植方式?二是采用不同的种植方式,将对数和数之间的间隔问题加以分析,以此提高其对该向数思维规律的认识,从而总结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并结合新知识点,为学生未来数学复习打下了良好的思维铺垫。在课堂上融入数学思维方式,学生对于新知识点可以简单了解,这样不必题题会做,却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的把握所学知识点,增强剖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实现举一反三,进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堂教学与良性效应的产生和前置性作业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新课改将提倡新的课堂理念,以生为本的教育结合学本课堂理念,不仅能够凸显学生自主性学习与探索中的重要地位。另外老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对题目展开独立思考以及进一步讨论,并利用新旧知识点培养其逻辑思维,从而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的数学技巧水平。对班主任而言作为数学课堂的主要辅导者,也需要老师起到引领作用,对知识点的多向拓展并运用到前置作业,使其在前面的作业 当中得到良好的主动预习体验,日积月累,形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后,便可以具备独立解答研究问题的能力了,在未来的数学课堂当中方可以如鱼得水。
参考文献:
[1] 王爱花.论如何有效设计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1):116.
[2] 乔玲玲.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内蒙古教育,2019(05):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