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教学案例(前置作业 探究先行)
发布时间:2024-01-1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蒋文飞

前置作业    探究先行

                                                  

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教参,了解课程的核心内容。根据核心内容,精心设计课前的前置作业”。前置作业要遵循“简约”和“渗透”的原则,“简约”即:去繁就简,保留课程的核心重点。“渗透”即,让学生提前感知新知。 围绕课程的核心重点, 设计一组或若干组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积累足够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下面,结合一个案例进行具体说明。

案例 1:“升和毫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册)

通过钻研教材和教参,教师认识到,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对“升和毫升”两个容量单位的认识。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提前感知 “升和毫升”于是在课前教师设计了:到商场寻找使用“升”和“毫升”做单位的商品,并记录下它的容量,最后用一句话说说调查感想的前置性学习作业:

使用毫升作单位的商品:

商品名称

商品容量











 

使用升作单位的商品:

商品名称

商品容量











 

调查感想:                                                                 

这个前置性探究作业,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不要求学生提早知道“升”和“毫升”的多少、进率等其它新知,目的仅仅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课前对“升”和“毫升”就有充分的感知、探究和感悟,积累足够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探究性作业”。与传统的“预习”不同,在这一过程中,不追求学生对新知的先学先会, 而重在让学生在探究性数学活动中, 充分调动起个体的知识经验和思维,体验和感悟新的数学规律,发现新的数学现象,产生新的思维火花,从而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

探究不一定要很复杂, 只要活动设计得当, 即使在简单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也能有精彩的发现。以案例 1 为例,学生在课前通过调查后写下的调查感想就说明了这一点。他们有的发现了: “原来有这么多的商品是用毫升和升做单位呀”;有的发现了: “用升和毫升做单位的物体都是液体”;有的发现了: “大瓶子用升做单位,小瓶子用毫升做单位”;他们有的对“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有所感知:

“升和毫升的距离很大” “升一定比毫升多”;有的收获了数学活动的喜悦:“我觉得非常开心, 也很好玩,以后我一定多参加这些活动 ”;孩子们的态度更积极了: “应该多留意点身边的事物” “这次我只调查了7种商品,下次我会努力的”;还有的孩子们注意到容量与重量的不同:“有些商品虽然容量一样,但重量却不一样”......

学生在调查中 ,对升和毫升已经建立了初步表象。虽然没有提前知道1升等于多少毫升?没有在书上划记下“升”和“毫升”常用在什么地方的重点,但学生对“升”和“毫升”的认识,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感悟,有了许多的发现, 而这些感悟和发现来源于学生的亲身探究活动 ,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卢家巷实验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卢家巷东桥南路5号 联系邮箱:wjljxcz@wjedu.net 联系电话:0519-696971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