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思”与共,携手践行科学实验探究
【摘要】科学课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科学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探究活动要坚持手脑并用、做思共生,鼓励学生勤思、善思,“思”是“做”的指路灯,“做”是“思”的检验灯。
【关键词】勤思 善做 手脑并用
科学课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去学科学,强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是一门在“做中学”的课程。为了不流于形式,真正让学生去进行探究,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引导,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其去尝试,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发展,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做,手脑并用,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一、以思导做,让学生的探究具有指向性
俗话说“三思而后行”, 思考是为了更好地操作,想好了再做会让过程更有序,让学生的实验探究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彼岸,让结果更有效。
1.设疑启思,诱发思考
在科学教学中,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考,但是这就像一根带火星的木柴,需要由教师去复燃,所有的探究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诱,教师会想方设法地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进行思考。一般教师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以便学生能有迹可循,能自主围绕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这些问题情境,可以是一张图片、一段视频、一个实验现象、一个故事、一个谜语、生活中的一件物品……直观、熟悉的事物有助于教师巧妙地提出疑问,设置问题情境,在接下来的做和思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如:科学一年级下册的《糖和盐去哪儿了》,以一匹小马驮着一袋盐和一袋糖过河,但是太重了,马摔倒在水里,等马站起来继续走时,发现袋子空了。这样的一个小故事作为问题情境,教师顺理成章地提出问题:“糖和盐去哪儿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设置既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大大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乐趣,又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征,糖和盐都是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东西,遇水会发生什么,也是他们熟悉的场景,有利于他们的思考,为下一步的做与思明确了方向。
2.善于猜想,慎思先行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一个重要的科学探究过程往往是从一个重要的猜想开始的。正如魏格纳看着地图上的大陆板块格局,大胆地猜想这些板块的演变,从而才能探究出举世闻名的大陆漂移学说。由此可见,猜想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性。【1】学生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和规律提出自己的猜测,并根据其制定相关的实验计划和实验方案,为实验打下结实的基础。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时间要充足,猜想可以是多种,猜想也可以是错误的,只要求学生的猜想有理有据即可。比如,在学习四年级的《摆》这一课时,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不同长度、不同重量的物体作为材料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先是制作一个摆,然后摆动自己的摆进行计时并数摆动的次数,最后将所有小组的摆动次数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思考。学生很快发现数据的不同,从而对摆摆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各种猜测,有人认为是与摆线的长短有关,因为教师发的线不一样长;有人认为与重物的轻重有关,因为小组拿到的物体并不一样;有人认为和摆动的幅度大小有关,因为大家拉起摆的角度不一样;有的人认为是放手时用的力度不一样……这样的一组实验数据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有话想说,有疑想问,而这些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中就隐藏了他们对实验问题的猜想与假设。而这些就好比是前进道路上的指向灯,让学生们明确了下一步进行实验验证的目标和方向。
3.以思促做,打开“思”的空间
由于受到年龄和见识的限制,小学生们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的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时期的学生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获得了守恒的概念,思维可逆。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因此,在小学科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适当的实验内容,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思多虑,合理利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展开头脑风暴,集万家之言,综百哲之论,成一人之思,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实验所需材料、如何进行操作、需要控制什么变量等等。让学生真正做到在“思”中去“做”实验,逐渐培养学生享受思考、操作实验的乐趣,增添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六年级上册《洗衣服的学问》一课中,针对要研究的问题:哪种洗涤用品效果最好?教师并不讲述实验需要什么材料,如何去控制变量,该怎么做,只需呈现出实验设计的基本框架,让学生以此进行思考,可以与同组成员交流,共同完成实验设计。在讨论和交流中,实验设计会不断地进行修改与完善,思考的点也会像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越来越全面,尤其是对保持不变的条件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了,连洗衣服的一些细节,如用的水都要是同一种水,或井水、或自来水、或河水,如果用洗衣机,洗衣机的牌子和机型要相同,以防搅拌力度不同……方方面面都考虑的清清楚楚,教师从旁进行简单的指导,以便学生在逐渐通过实验见证自己思考的正确度,拓展学生“思”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思”在前,“做”在后,以保证探究活动高质量进行,提高实验的效率。
二、以做促思,让学生的探究更具心智性
学生的认识和思维源于动作和直观形象,要完善已有的经验或形成新的想法必须依据现有的经验,做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过程,在体验中,他们会进行自我调节和反思,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实验的过程,完善实验的结论。
1.立足学生,精选材料,巧设可行性实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科学实验中,精选材料,选择生活化的且有结构性的材料是学生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可供实验的材料很多,可供选择的实验方案也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实验材料和方案都适合小学生,毕竟孩子的操作水平有限,操作技能有待提高。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操作标准去衡量小学生的操作能力。所以,在选材时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精挑细选,选择常见的、熟悉的、贴近生活的材料,切勿将一些初高中的实验器材和用品搬到小学科学的课堂中。如,我在教研活动中听到的一节创新课《点水成冰》,这个实验很新奇,像电影《冰雪奇缘》中的魔法一样,学生很有兴趣去了解,然而,在介绍实验材料时,提到了错酸钠晶体,这是什么?学生完全不懂,没见过,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更别说实验该怎么去进行,里面涉及的科学原理更是让孩子们听得云里雾里。所以,优选材料,重中之重。
2.解放双手,发挥小组合作优势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活动,既要操作,又要观察,既要记录,还要分析数据等,小组合作是一种优于个人操作的实验形式,它既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又能增强学生间的合作友情,能更好地提高实验的有效性。科学课堂中以4人为一组,合理搭配组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组内成员间容易进行不同经验和想法的交流,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学生在小组中先进行一场激烈讨论,推举出大家认可的经验结论,再汇报,可以大大缩小讨论范围,节省课堂时间,也能促进实验结论更精确,正可谓“集万家之长,做万家之诗”。面对小组实验,一个班基本上是12组,最多13组,这样的安排,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去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并能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为实验探究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3.汇报交流,集思广益,寻找“迷思点”
实验探究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实验结论,这样的结论学生通过阅读书籍、咨询家长、百度查询等方式也能获得,然后背诵下来,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实验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操作,“做”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重要的是实验后的“思”,“思”即是反思。在实验结束后的汇报中,学生能在全班学生的数据和现象中发现不同之处,与已有的认知产生冲突,帮助他找到自己的“迷思点”,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个迷思点也正是课堂教学的生长点所在。比如,在四年级上册《吸热和散热》一课中,通过实验,学生在汇报自己的数据时发现有个别两组的数据有不同之处,那两组数据都显示油在停止加热后仍旧在持续升温,当时还引起了部分学生的哄堂大笑,纷纷猜测那两组学生可能哪哪出了问题,哪里操作不当。此时,教师向两组学生提问:“你们真的有操作失误吗?”学生否认了。此时,他们的心里瞬间产生了疑问,有了“迷思点”,操作都是正确的,按常理油在冷却时温度就该下降了呀,可是为什么事实数据却还是温度在上升呢?教师若能及时把握住这个“迷思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学生对吸热和散热会有更深的了解,也会有更多的发现。转“迷思点”为“生长点”,帮助其生根发芽。
三、做思相融,让学生的探究兼具应用性
科学教学并不能局限在短短的课堂40分钟内,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的内容是少之又少,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生活中接触和学到的要多得多,而且范围广泛,既有各个学科的知识,还有生存技能等。所以要鼓励学生贴近生活,置身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多种资源展开科学学习,帮助他们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他们做前思、做中思、做后思、思前做、思中做、思后做,做思相融。比如一项手工制作:利用身边的简单材料制作一辆小车,看看谁的小车跑的最远。这项任务融合了做与思,需要学生手脑并用,不断思考、反复实践、不断修正,像科学家一样,历经失败,方得成功,打造出自己手中最“完美”的小车。
科学教学坚持手脑并用、做思共生,鼓励学生勤思、善思,“思”是“做”的指路灯,“做”是“思”的检验灯。这样,实验教学必定会日臻完美,学生的智慧就会获得升华,手脚就会得以施展,科学探究能力也会日益增长。【2】
【参考文献】
【1】 田蓓莉. 逻辑式猜想:小学科学课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5)
【2】 杨友乐,顾长明. 让“做”与“思”的因子在“共生”之音中构建———“做思共生”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探索[J]课程教法教育与装备研究,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