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论文
题目:《在科学中显见生命 在生命中折射科学——对生命现象下小学科学新课程模式的策略性构建》,作者:王丽媛
发表刊物:《情感读本》,发表时间:2021.04
封面
本期完整目录
正文
在科学中显见生命 在生命中折射科学
——对生命现象下小学科学新课程模式的策略性构建
王丽媛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卢家巷实验学校
摘要: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自21世纪以来,“关注生命、珍视生命”正在成为教育领域的中心词和聚焦点,并已形成无可逆转的发展性态势。“蒙以养正,圣功也。”敬畏生命应从启蒙教育开始。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善于加强并突出生命现象教育,其内涵、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本文拟就生命科学教育模式构建,试简述一些策略性分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命科学教育;课程模式构建;策略性分析
教育最高境界是什么?乌克兰教育家贝利强调指出,就是对生命力的敬畏和敏感。在学校教育中,科学知识及其学科活动满载各种各样的“生命现象”,在对学生生命教育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功能。教师善于把生命现象与科学活动相互渗透并有效融合起来,既可引导儿童切实体悟“人与自然”的生命力现象,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并增强他们的生命意识和信念。就小学科学活动来说,如何切实构建“生命科学教育”课程模式呢?这是一项教学相长的艺术性实践课题。
一、以教材活动为由,引导儿童在多元情境中感受生命现象
在学校教育中,基础教材是开展教与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凡是编入教材中的“例子”资源,具有一定的经典性或精髓性,在引领学生“德智美互动”上能够发挥“正强化”作用。就小学科学教材来说,在“生命科学”领域主要包括“多样化生物”“生命力特征”“生物与环境”“健康与生活”等内容,对于引导儿童观察与了解、感知与体验生命力现象,具有绝对意义上的裨益和促进功效。以《植物的一生》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课件演绎如下:把绿色植物在酶的催化下,通过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形成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进而产生葡萄糖等有机物,供植物体循环利用,从而完成“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壮苗发育、成苗开花、种子形成”等生命体周期过程。植物是生命主要形态之一,由此让儿童切实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二、以生活链接为由,引导儿童在内外互动中感受生命现象
科学与生活“同在”,它们的外延还是“恒等”的。不仅如此,“教育只有历经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命科学教育何尝不是这种现象和道理的呢?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生命教育与生活元素相互渗透并有机链接起来,既可更好地促进学用结合,又能让儿童在生活互动中亲身历经生命现象的发展与成长过程。比如,教师在课堂活动期间,通过显微镜或信息技术手段,让儿童亲眼目睹生活中的必需物和常见物——“水”中的微生物现象,并借机教育他们“水与健康生命”的生活道理。再如,引导儿童在课外时空内,通过种植或饲养、观察与体悟——种子是如何破土而出的,在历经含苞待放后又是如何绽放花朵的,花儿是如何凋谢的;自我见证“蚕蚁出卵、蚕宝宝、吐丝结茧、飞蛾产卵”的变化……
三、以情感体验为由,引导儿童在心灵直击中感受生命现象
人是生命现象的灵魂。生命现象只有在历经一定的情感体验后,才能让人类更加地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形式,为儿童提供“情感体验”的环境、条件和平台,既可促进他们更好地学用结合、内化迁移,又能不断地放大善教乐学效应。以《火山与地震》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播放“汶川大地震”实例音像,有灾难现象的突然发生,有鲜活生命的突然消亡,有善于自救和救助他人的动人场面,有生死离别的心灵震撼……飞来横祸的降临,身临其境的音像,惊心动魄的场景,劫后余生的欣慰,让孩子们见证了生与死现象,体会了悲与痛情感,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在此基础上,还以“生命与人生的意义”为主题,引导全班进行研讨与交流。情感体验下的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四、以资源开发为由,引导儿童在拓展延伸中感受生命现象
“教材例子论”一方面在于强调教材资源的优质性,同时在于启发——在开放性教育大背景下,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更好地引领与促进学科的教育与教学活动。在小学科学生命教育活动中,教师除了讲授教材内容外,还可激励小学生通过查阅书刊、信息技术等途径和类型,自主学习并相互研讨有关生命现象和问题,如“恐龙生活的年代如何?它是如何消失的呢?”“生命现象的必需条件有哪些?地球外还有生命现象存在吗?”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教师还应把小学生更多地引出课本和课堂,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生活中去。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通过“教材活动、生活链接、情感体验、资源开发”等方式,积极开展生命科学教育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地珍视、热爱与敬畏生命,让生命之花日益娇艳起来。
参考文献:
[1]顾艳艳.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生命教育”实施策略的有效性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20年第11期141页.
[2]孙怡然,胡海燕.对小学科学课程“生命科学”领域概念及教学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3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