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植物的形态特点和环境特点。
2.借助资料,分析观察,了解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取图片中的主要信息,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冬青树和杨树应对严寒的办法。
3.能设计一个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2.了解植物与大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存在关联性
【教学难点】
探究研讨一些常见的树木的过冬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大叶黄杨树叶,杨树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了解一些植物的形态特征,感知形态是为更好适应环境。
①.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植物的形态各种各样。(图片)这些植物生长在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之中。平静的池塘中,盛开着白荷花。荒芜的沙漠中,挺立着仙人掌……它们是有什么本领吗?竟能在这的地方安家?接下来我们开始今天的新课: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②.师: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展示图片)
③.师:刚才的水瓶树、巨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
生:水瓶树:少树叶,大肚皮;
仙人柱:茎肥厚,叶子退化成刺。
雪松:常绿,叶针形
椰树、芭蕉:枝叶茂盛,叶子阔大。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植物的介绍,让学生能在回忆中关注植物的形态特征,并能在图片观察时,能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信息解读,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
2、了解不同环境特点,发现植物形态是为了适应环境。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刚才的几种植物,就生活在下面的这些环境中:沙漠、高山、热带草原、热带沿海。
出示沙漠、高山、热带草原和热带沿海地区的文字介绍资料。请同学们自主阅读3分钟。小组合作完成活动手册:将5种植物与适宜生长的环境连线,并思考理由。
生:汇报学习单。
① 沙漠:水少,阳光足,昼夜温差大。
师:这种环境能长哪种植物呢?
生:植物要叶子很少,根系发达,耐高温。所以是仙人柱的家。
②高山:土层薄,温度低,风也会很大。
师:这种环境能长哪种植物呢?
生:风大又冷的地方,植物的外形是三角形,而且叶子也应该很细,所以适宜雪松生长。
③热带草原:降水是一段时间集中,一段时间干旱,所以水的情况会影响植物生存。植物要在降雨的时候不被淹死,降雨少的时候不被干死,所以适宜水瓶树,因为它的树干(茎)能够储水。
④热带沿海地区:全年高温,季风时候风大,植物的叶要避免被风破坏,叶柄也要大一些。所以适宜生长椰子树和芭蕉树。
观看视频:形态各异的植物
总结:植物的形态特点与它的生长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与分析,将不同环境与植物的形态特点建立联系。]
3、比较大叶黄杨和杨树的叶子
师:分发两种树叶给学生观察,在观察过程中,看一看两种树叶,叶子的形状有什么不同。摸一摸两种树叶,感受叶片的表面光滑程度和厚度
生:大叶黄杨是椭圆形的,它的表面很光滑,比较厚,表面还有一层蜡质
生:杨树是心形的,它的表面比较粗糙,比较薄,表面没有蜡质
师: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它们,一起来看秋冬两季大叶黄杨和杨树的叶子变化视频。
生:秋天时大叶黄杨树叶还是绿色,杨树叶是黄色;冬天冬青树叶绿色,不掉落,杨树叶掉光了。
师:秋天和冬天的环境都有什么特点?
生:秋天开始变凉,光照少,下雨也少;冬天气温很低,雨水更少,会下雪。
师:两种植物采用什么方式来过冬的呢?
生:大叶黄杨是叶子颜色不变,也不落叶,因为它表明蜡质,保水防寒;杨树是叶子变黄,落叶。
生:冬青树依靠表面蜡质减少水分蒸发,杨树依靠落叶的方式适应寒冷环境的。
师:叶子大小、形状、厚度、表面等特点各不相同,都是为了适应环境生存下去。
4、如何设计一个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
①.冬季到大叶黄杨下去看地上是否有落叶
②.选定一根枝条,在秋季每天观察
【教学反思】
这节课首先通过了解自然界中植物的多样性,为本课做了知识背景的铺垫; 接着认知到植物生存的外部条件,对本课认识不同的环境特点夯实了基础。但是很少有学生知道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点,特别是叶和茎的形态差异,与环境的一一对应关系,其实是适应环境的结果。运用眼睛和手两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叶,是
三年级学生已有的科学探究技能,但是如何将获得的观察结果与秋冬寒冷环境特点联系起来分析,从而理解不同环境里的植物这个主题是学生本课要达到的彼岸。 学生在理解科学核心概念后还要能设计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为实践研究常青植物是否落叶制定计划。 通过分析、思考几种植物适宜生长的环境, 让学生将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联系起来,并在对不同的生长环境的了解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的环境师相对应的,植物在进化历程中,已经形成了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