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上午第一节课,我在六年级执教《洁净的水域》一课,本节课是在仓促中修改的一节课,前一天的教案还是以云南滇池水污染及治污为主线串联主导本课,临时决定更换成学生比较熟悉的太湖为背景,但是又没有舍去教材中的滇池阅读片段。
在4月14日试教的过程中发现原本认为的非常简单的常识问题:“把污染物倒在陆地上同样会污染水域”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有障碍,所以原先准备视频展示的实验还是安排了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中,学生确实能更细致地观察到水体污染的过程,并能画出示意图及作出准确的解释。
但是,由于教学设计比较仓促,所以导致滇池阅读材料的学习这一环节设计目的不明确,整个教学环节不连贯。
优点:本节课教师能带领学生从发现问题出发,思考问题的产生原因,然后找方法解决。
改进:
1. 站在单元目标的高位看待整堂课,让学生意识到水污染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确理想的家园是什么。
2. 把阅读资料当做是解决太湖污染问题的借鉴资料,这样会让整课连贯。
3. 改进教师的过度语言,让课更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