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揭题,提出疑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一个人物故事。看,他是谁啊?(一起说)
生:周恩来
对,(板贴:周恩来)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这样的誓言,谁会读?
生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读得真好,里面有一个生字,这个字念“jue”,崛:左右结构山字旁,原本指山从平地上涌起来、高出来,这个意思就叫念“崛起”,这里是指中国从世界上怎么样?(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繁荣昌盛的意思。)
师:崛起就是让中国变得——强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家都知道,可以借个词来代替?(富强),就是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让我们再一起读好课题。
周恩来说这句话的时候,才十二三岁,也就比我们现在大个两三岁,听我这样说,你是否有些好奇啊?你来说
生:周恩来为什么小小年纪就立下这样的誓言?
二、整体感知课文
是啊,小小年纪怎么就立下这样的誓言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好,课文读完了,仔细看看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出示词语:江苏淮安 奉天东关模范学校 魏校长
(指生读)
师:谁能用上这一组词语,介绍一下周恩来。试试
生1:周恩来的家乡在江苏淮安,他12岁那年离开家乡随回家探亲的拨付来到东北,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当时的校长是魏校长。
师:看来你的课文读懂了,读长课文就要读懂这些基本信息。课文里还有一些多音字,一起读
(出示多音字)为之一振 惩处,放在句子里谁来读?
(出示句子)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生读)
师:长句子会读吗?
(出示句子)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生读)
师:对了,要注意停顿,第二个“不”要再咬得重一点,我们一起。读!
读长课文就要读懂这些难词长句。再看一个多音字,没有标注拼音,谁会读?
生1:背着伯父
生2:背着伯父
师:能不能读第一声背着伯父?
生3:不能
师:读“背”是因为?
生3:不让伯父知道。读第一声就是把伯父背在身上。
师:在课文中是指不让伯父知道,偷偷地、瞒着伯父,放在句子里,谁来读读?
(出示句子)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生读)
师:像这样的多音字,我们就要联系课文,根据课文的意思确定读音,一起读。
同学们,这个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那时候人们讲话有点文言文的感觉,你看这句话——为家父而读书。
师:何为家父啊?猜一猜?
生:家里的父亲
师:再看看课文里,还有没有带有文言色彩的语句啊?你说说看。
生:为明理而读书
师:猜猜什么是明理?
生1:明白读书的道理。
师:根据拆词组词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的文言文语句还有吗?
生: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师:什么叫光耀门楣?
师:(介绍门楣)看这就是那时候的大门,这是门楣,在那个时代,只有通过读书,做了大官,你们家的大门才配得上门楣,所以,门楣是地位的象征,换个词也可以叫做——光宗耀祖。
再看看,还有什么文言色彩的句子,你还发现了?
生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位同学找到了我们的课文的题目。还有吗?
生2: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师:看这一句,当效此生,要知道它的意思必须联系前文。我们一起看,当魏校长提问的时候同学们这样回答,一起读!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师:周恩来的回答与众不同,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此生指的是哪个学生?一起说——周恩来。(生回答)
当效此生,就是要向周恩来——学习(生回答),效就是学习、效仿。
三、掌握方法,概括大意
(一)概括1-10段,第一个故事的大意
师:同学们,读着读着,我们好像就这样一幅图画。
(出示图画)图画上带了一个小任务——一句话解说。看着图画,用一两句话把这个故事说清楚,要简洁。不急,和同桌试试吧。
谁来试一试?
生1:魏校长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各有各的回答,周恩来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真不错,长长的问题就读短了,你们听出来了吗,他说到了周恩来、魏校长、同学们。不过,一句话解说要变得再简洁一点,想一想:哪个人物可以不必说?你觉得——
生1:同学们不用说
师:那孩子,你用更简洁的文字说说这幅图。
生2:魏校长提出一个问题,周恩来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为什么周恩来的回答要重点说,而同学们的回答忽略不说?谁知道
生3:因为周恩来的回答比其他同学们的回答更有意义。
师:哦,他是这么想的。写了那么多人物,其实作者想要写的是谁啊?
生4:周恩来。
师:对啦,周恩来是这个故事里的主要人物。还是课题呢?所以他说的这句话很重要,我们一起来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小结)你们看,抓住主要人物做了什么,我们就把长长地故事读成了一句话,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
(二)概括11-17段,第二、第三个故事的大意
课文先给我们写了周恩来立下志向的故事。再回到一开始的疑问,周恩来为什么小小年纪就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刚才我们读过全文了,也边读边想了,说说你的看法。
生1:因为在课文中提到了中国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一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压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帮助他,还训斥他。
师:就是这些让他产生了这个想法。
生2:外国人在中国的领土欺负我们
师:他用到了一个词“欺负”,同学们关注了下部分,有没有同学关注到上部分找原因?
生3:中华不振
师:对啦,谁告诉他的?
生3:周恩来的伯父
师:周恩来之所以立下志向,是因为他有这么一些经历。让我们来理一理,这一部分第11—17自然段写了周恩来的几个小故事?生:2个
师:哪几个自然段说了第一个故事?(第11-14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说了第二个故事?(第15、16自然段)
师:我们再看全文,一共就三个小故事,三故事三幅图。现在请同学们也为后两幅图配上一两句话的解说。学着刚才第一幅图的样子,抓住主要人物说说他主要做了什么,说给同桌听一听,说的过程中如果有疑问你就举手提问。(自由说)
师:好,大家都试着说过了,我们一个故事一个故事来看,先看第二个故事。要说清楚这个故事得先读懂这个故事。你们在读这个故事,有没有难懂的、带文言色彩的语句啊?
生1:中华不振
师:中华不振,十二岁的周恩来不能完全明白,我们也不能理解。我们再回到这些段落里,看看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
生1: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师:是啊,我们中国的土地被——外国人占据了
我们不能随便去——玩
我们有事要——绕着走
还没有地方——说理
这就叫——中华不振
读懂了课文,我们现在看着图试试用一句话把这个故事说清楚。
生:周恩来不知道为什么奉天有些地方会被外国人占据,伯父告诉他中华不振。
师:不错,说的挺清楚的,谁也来说说。
生:周恩来不知道为什么奉天有些地方会被外国人占据,伯父告诉他中华不振。师:但对此周恩来还是不能——完全明白。
是啊,同学们,同样的意思还有不一样的表达,这就是写周恩来先是他听到了——中华不振,然后他感觉——没有完全明白。
师:如果再简洁一点,我们就用中华不振来替代这部分。
师引说:周恩来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但他不明白。(板贴听)
师:看一句话就说清楚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好,同学们,我们来看下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也要用一两句话把它说清楚。
师:难吗?
生:好难
师:难在哪里?
生:人物太多了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除了主要人物周恩来,还有哪个人也很重要?
生:中国女人
师:就是这个中国女人,我们先来说说中国女人身上发生的故事?
生:这个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压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帮助他,还训斥他。
师:是啊,这就是中国女人身上的故事,刚才我们把伯父说的那段话读成了一个词——中华不振,现在试着把这个中国女人的故事也读成一个词。
这个中国女人受到了——欺负,程度还不够,还可以说成欺凌,欺侮
你想,一个中国女人在自己祖国的领土上被如此欺辱,但她有苦无处说,有冤无处伸,有眼泪只能往肚子里咽,同学们如果你看到这一幕,你再心里作何感想?你说
生:在自己的国家里,被外国人欺负,为什么不骂外国人,而骂中国人呢?
师:我感受到了你的愤怒
生:在自己的国家里,被外国人欺负,自己人不帮助自己人,这是为什么呢?
师:围观的人想不想帮?你想不想帮?他们帮得了吗?为什么?
那是因为——中华不振。
是啊,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如果刚才周恩来还只是所听,那现在周恩来是亲眼所看见。(板贴:看)
师:现在你用一句话说说这个小故事,周恩来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生:周恩来看到一位中国女人受外国人欺凌而无处说理,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师:说的真好,我们把长长的故事变成了一句话,图就在这里,像刚才那样,我们给他配上一句话的解说。就是刚才说的。
生:周恩来看到一位中国女人受外国人欺凌而无处说理,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师:同学们看,整篇课文三个小故事,三幅图,再回到我们初读时的疑问,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你能不能清晰完整的说说原因。
生:他先是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再看到中国女人被外国人欺负,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他不想中国人再被欺负,所以立志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贴:说)
师:你看这么长长的一篇课文,分成三件事,变成三幅图,理清人物关系,还变成了一幅连环画。而且我们就用两三句话把课文主要内容说清楚了,谁也想来试试。
生:周恩来先是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再看到中国女人被外国人欺负,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他不想中国人再被欺负,所以立志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说的好清楚啊,所听所看是原因,所以才有了立志。但是语文书上先写了周恩来立志,能不能按照课文的顺序说说这个故事呢。先说给同桌听听
生:之所以······是因为······
师:你们发现了吗,他用了一组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理清关系我们就把三个小故事变成了一个大故事。(板贴:大故事)课文就是写周恩来的所听,所看,以及他在修身课上的所——说。说是这个大故事的结果,为什么要放在开头写?
生:吸引读者兴趣,使读者产生疑问。
师:同学们,魏校长的这一课,是周恩来人生中的重要一课,也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重要一刻,让我们回到这节课上,配乐朗读:魏校长向学生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纷纷回答,读——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你看,此时的周恩来并没有回答,他一直默默坐在那里若有所思,此时此刻,他先想起了?
生:伯父对他说的话
师:他还想起了?
生:中国女人在自己国家的领土被欺辱,被欺负。
师:所以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一样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这颗种子在他的人生路上长成了参天大树。这颗理想的种子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奋斗。
四、再读课文,升华主题
1、让我们再读这一段,牢记这一幕。配乐朗读: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生: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师: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生齐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名读)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生齐答)“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他想到了伯父对他说的中华不振,还想起了中国女人受外国人欺凌而无处说理,所以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2.这句掷地有声的回答至今还激励着无数中国少年。让我们拿出书签,让我们或横或竖,或撇或捺,郑重地写下这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当效此生”。让我们端端正正写中国字,堂堂正正做中国人。
3.同学们,这句话不仅要写在纸上,更要记在心里。这个故事发生在1910年,距今已有110年。而我们卢实,也已是创办100多年了。作为百年老校的学生,我们是不是也要问问自己,我是在为什么而读书,我的读书志向又在何处。我们生长在和平时代,或许从未思考过这样严肃的问题。而每一个时代都会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新的使命。就像今年,全世界的人类都面临新冠疫情的挑衅,全世界的人类也都在积极应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实,为什么而读书,不仅是同学们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更是所有中国人要用一生去思考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
同学们,课后,请大家查阅资料,进一步理解百年前的中华不振,理解周恩来立志原因。推荐大家读一读《周恩来的故事》这本书,进一步思考自己的读书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