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现阶段小学科学生命领域教学的问题,教师要树立“结构与功能”观念,统观教材,根据实际的情况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运用家庭实验室这一工具延伸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
【关键词】生命科学领域 结构与功能 家庭实验室
小学阶段,生命科学领域的学习要求学生接触自然,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动物、植物、微观世界的微生物;让学生知道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它们有各自的特点。然而综观当前小学科学生命领域教学的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
1、学生动手能力弱,自制力差,不能长久坚持观察研究。
2、探究实验时间过长,无法现场直接实验验证,实验结果无法当堂课得出。
3、学生课外知识储备差异化较大,科学教师每班每周只有1-2课时,教学课时不足,因材施教有困难。
4、物种丰富复杂,教师知识量不足,难以接住学生的问题。
5、教师的教学前期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实验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备课以网络或者教参为主,参考设计好教学流程,然后亦步亦趋地上完整节课。
针对以上现状,笔者认为上好小学阶段生命领域的课程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结构与功能”观念实施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
有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美国、加拿大(安大略省)、澳大利亚、新加坡的科学课程标中都有提到“结构与功能”这个词。仔细研究发现,“结构与功能”其实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认为,自然界常见的生命体、地球、宇宙乃至人造物体都有特定的结构,物体的结构一般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生命科学领域结构与功能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因果关系,对学生建构完整、系统的生物学概念体系,科学地认识和对待生命及其规律,正确地分析、解决生物学相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我国的科学课程对不同学龄的孩子提出了各领域不同的要求,作为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在熟悉《新课程标准》在各学龄段的要求后,教师备课时要做到以单元为单位地进行备课。只有在熟悉本单元的内容和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才能做到成竹于心,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案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关于动物的概念体系,让学生掌握关于动物研究的方法。
(一)结构
在备课前,我们首先应该联系到低年段所学的知识,学生在低年段的学习中认识了常见的动物并尝试了观察动物的特征,形成了有关动物的初步概念。本单元对动物的研究从重点关注动物个体的外部形态特征过度到关注动物类别的共同特征,要求学生能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类动物的共同特征,了解某些动物的相关器官与特点。
通过教学,我们要让这些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张结构图,要让学生理清其中的脉络。本单元共四课,分别是《给动物分类》、《鱼类》、《鸟类》、《哺乳类》,在教学时,教者要统观这个单元四课,在教学时要分清这四课在整个单元中的相互关系。显然,《给动物分类》总领了本单元,《鱼类》、《鸟类》、《哺乳类》是在脊椎动物的基础上分出的三大类别。
(二)功能
显然,通过教学以及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想要让学生分辨常见的动物是哪一种类别并不困难,但是,透过事物的表面看本质,我们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技能,即研究方法。本单元除了常规的观察研究方法外,最明显的方法就是分类中的二分法,本单元中还大量使用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研究的方法,遇事才能举一反三,问题才能得以更好地解决。
二、因材施教,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是实施教学的根本要求,确定好教学目标,才能做出相应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确定教学目标、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时,首先,要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参考,明确国家对本学龄的孩子有什么样的要求;其次,要认真仔细研读教材,知道教材的编写意图,合理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最后,要以生为本,备课前需要对自己的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水平做好摸底工作,只有基于学生前概念及已有的认知能力与水平确立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案例】: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课《树叶变黄了》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大脑思考》中的第3课。这是一节着重于科学探究的课,《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建立科学概念的同时,体验探究过程,了解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本课以前两课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树叶是怎么变黄的”这一话题,让学生经历一次初步的科学探究过程。
仔细分析一下教材,教材中有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从关注身边的树叶变黄的现象入手,交流自己的发现。第二个活动,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教材为了降低难度,列出了银杏树叶变黄的四种可能的原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初步的猜想。第三个活动,寻找银杏树叶变黄的证据。寻找银杏树叶变黄的证据教材提供了三种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种。
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就是要提出研究的问题;科学探究的第二步,就是要有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科学探究的第三步,就是要在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对环境、对老师、对同学、对课堂、对学习、对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观察能力有限,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在观察时,他们往往只对观察事物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
一年级小学生对常见树木的叶子变黄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的经验是模糊的,他们不知道有落叶树和常绿树的区别,更没有关注落叶树木树叶变黄的过程。
本课是一年级学生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帮助,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充分探究,保持住探究的兴趣。通过分析,笔者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家乡的一些落叶树。
2.知道银杏树叶是从弧形的地方开始慢慢变黄的。
科学探究:
1.能依据已有经验,对银杏树叶是怎么慢慢变黄的作出猜想。
2.能寻找证据验证银杏树叶是从弧形的地方开始慢慢变黄的猜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围绕主题依据已有经验进行大胆猜想。
2.教育学生尊重证据,愿意与人合作交流。
3.引导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调查身边的一些落叶树,观察树叶变黄的过程。
案例一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学情出发,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师就只要围绕这个教学目标,立足儿童经验,基于儿童的思维进行教学的过程设计。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明确和合适的教学目标,好课还远吗?
二、运用“家庭实验室”展开教学
小学科学特级教师陈耀提出了利用家庭实验室展开教学的观点,所谓家庭实验室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家庭为活动地点,以实验、观察、制作为主要方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对于小学科学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合理利用家庭实验室会给教学带来非常巨大的便利。然而,目前为止家庭实验室的使用情况并不理想,它将焦点直指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矛盾,即学生很少甚至从未经历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学生在家庭发生的科学探究,很难持续。那么,怎样利用家庭实验室组织教学呢?
(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科学研究习惯
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时,脑中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经验和一些初始认识,这些已有的认识和经验会影响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学习习惯和态度、学习心理与价值观等。学段越小的学生,其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的差异越小,小学阶段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在其学习效果中所占的比重才是最大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让孩子愿意学习,首先要让孩子有兴趣。所以,可以针对不同学龄的学生布置一些简单可操作性的家庭实验室任务。低年级的学生可布置一些与课本教学内容有关的小实验,比如说,案例一中以银杏树的树叶为研究对象,我们可以换一种其它的树叶进行研究,让学生能够依葫芦画瓢;中年级可以布置一些阅读、写作、演说、绘画、制作类的研究;高年级可以布置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关于某个主题的研究。
(二)有效组织,保证家庭实验室正常开展
家庭实验室的特点是跨学科、跨空间、跨时间,它起步于教室,普及与家庭,基于学生真实的兴趣,在实施过程中牵涉的点、线、面比较多,所以如何有效组织异常重要。
1、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需要注意的是:
(1)这些任务布置的时候以学生的兴趣为核心要求。
(2)任务一定要小,一个任务完成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布置新的任务,可以成阶梯性发展。
(3)在布置任务前要考虑到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特别是不能占用到学生学习考试科目的时间,以防学生学习压力过大,造成任务中止。
2、教师需要做好学生、家长的中间人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不是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制作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教师要利用家庭实验室展开教学首先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由于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孩子的动手兴趣比较高,而且学生的课业学习压力也比较小,所以低年级家长与老师的配合度相对来说是最高的,家庭实验室在低年级中的展开效果也是最好的。在低年级中,教师可以采用“撒网”的方式布置任务,任务完成后给予适当的表扬与奖励,鼓励学生继续研究。
中高年级的学生课业比较繁重,有的学生课后还有补习班,家庭实验室的开展效果往往没有低年级理想。教师可以以自愿的形式,在班级里组织一个兴趣小组,让部分学生以小团体的方式开展活动,然后以点带面发展学员。如种植向日葵,可以让学生在班级里种植几株,当孩子们看到别人种的向日葵发芽了,自己没有种植,那么自发的驱动力可以推动活动的开展。
(三)借助现代化的工具
家庭实验室开展过程中,交流与汇报过程其实尤为重要。没有交流和输出的研究都可以算作是无效研究,没有交流与输出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会让学生无的放矢,摸不着头脑找不到方向,所以,教师一定要建立一个平台,让学生可以交流与展示。这个平台可以是课堂上的几分钟,可以是课后兴趣活动时间,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最建议的还是网络平台。
科学教师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平台让孩子们可以交流,千万不要共用考试科目教师使用的平台。在平台中教师要给学生指导与帮助,学生也可以通过平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课《养昆虫》,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记录、实验探究等活动完成一种昆虫的养殖,要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年级的学生学习上已经有了不小的压力,而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写作文,本课的教学中虽然让学生的观察日记篇幅不长,但是,大多数学生连短短的几句话也不愿意写。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手机拍照和录视频的功能,让学生制作一个研究档案。学生可以在视频录制的过程中用语言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内心感受,学生也可以借助语音写作软件,直接写作提交到研究档案中。这样,标注好日期,在成果交流的时候,每个学生都可以展示自己的养殖昆虫过程。
科学课上关于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教师一定要做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的人,细心备课,耐心观察了解学生,有爱心地辅导学生,开展好持久教育活动。教师一定要调动学生在科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持久专注力,要合理地给予学生指导,成为学生实验的指导者、合作者和推动者,要善于运用多种教育策略,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促进家庭实验室正常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 《生命科学领域“结构与功能”观念的培养》 发表于《科学导刊》 ·2021年5-6月 张会
2. 《家庭实验室大有可为》 发表于《科学导刊》 ·2021年5-6月 陈耀
3. 《基于学生基础的有效教学》发表于《科学导刊》 ·2021年5-6月 俞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