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操作体验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滕亚仙


(一)研究背景(研究这一问题的原因、意义和基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学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将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低学段的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新教材中学具操作的功能和优势,通过摆摆、画画、量量等各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跃的情绪状态往往能收到良好的记忆效果,从而促使学生对识记材料的极大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就会感到新颖奇趣,容易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充分在感知中形成概念,在操作中观察比较,探索方法规律,形成各种学习能力。

加强学具操作是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效的数学学习应在蕴含思维的“数学活动”中产生。所以,对儿童来说,学数学,并不等于就是去记数学、去背数学、去练数学、去考数学,而更应是“做数学”。即学习并不仅仅是听,也不仅仅是看,更应该是自己动手做。学具是知识的载体,它最根本的价值目标是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学生间接性地学习,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忽视人的发展。现代教育下学生的学习不但要追求结果更要注重过程,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到知识,更要使他知道得到这些知识的过程,使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它们,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使学生注意这些知识与相关知识的联系。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是学生学习的更高层次,应当是学校对学生提出的更高目标。

我校于前年结题区级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操作与实验片段的研究》,着重研究了数学学具就是通过“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经历数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观察,切实深刻的操作、试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体味数学,从而内化数学思维。

(二)理论分析(有关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动态,本课题创新之处等)

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它包含三层意思:经历、情感、认识,把体验常用的这几种涵义融在了一起;涵盖两个方面:活动和结果,对二者做到了辩证的统一;从而实现了对哲学、心理学、美学有关成果的综合性吸收,使体验范畴更具包容性。

学科教学中强化学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策略。

上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不少教育学、心理学家就提出了“经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的课题。杜威提倡的“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学”也有相似的理念。2011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各学科国家新课程标准。体验性目标则主要反映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要求,它分为经历(感受)、反映(认同)、领悟(内化)。强调“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过程性、体验性目标,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近几年来许多学者都强化学生的体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有一些相关的实践研究,但这些研究中有很多都只是关于某一学科的,不够全面,而且在这些研究中理论和实践有些脱节,没有很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本研究试图通过对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把体验教学的理论付诸实践。

 

 

(三)研究目标

1、研究目标

1)、通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具操作运用,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思考,促进学生更轻松、愉快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

2)、通过转变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转化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构建一种“积极、主动、自主的教学活动,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使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营造课堂教学的民主氛围,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四)研究内容

1、通过课堂教学中学具如何恰当的使用的研究,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2、课堂教学中各种学具之间如何配合协调使用的研究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研究重点:课堂教学中学具如何配合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进行积极学习的教学模式。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努力把握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动态,扩大对外交流,及时调整研究步骤。

2)、实验研究法:按照随机原则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建立实验指标体系,定期进行测试,积极、妥善地收集各种数据,运用先进的统计手段对数据进行定量、定性的描述。

3)、行动研究法:在平时的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对有关变量实施控制,一方面加强在自然进程中的观察,以便取得更为真实的材料。

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中,采用对特殊群体中的个体研究,通过跟踪、观察、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

另外还通过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实验方法的研究,使此项实验更规范、科学。

 

(六)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20年9月---2020年12月)

(1)确定课题,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搜集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实验阶段:(20212月---20239月)

(1)根据研究方案全面展开研究,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开展课题实验研讨课活动,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并整理收集各种有关资料。

(3) 完成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育案例、读书笔记、中后期成果报告等作业,积累课题研究过程资料。

3.总结阶段:(2023年9月---2023年12月)

(1)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阶段性成果及实验效果进行汇

(2)完成研究论文,撰写研究方案结题报告撰写实验报告。

 

 

  

(七)预期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效)

研究成果有两大方面:

(一)学生方面

自主探索,尝试体验 。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使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中,充分彰显主体地位,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感受学习的快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师方面

课题的研究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增强专业自信心,为教师创造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环境,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在这些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中,不仅学生得到发展,同时也促进参与研究的教师发展。老师们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收集、积累了大量实验资料,及时总结,撰写了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记录了研究的历程。我们还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展示活动,观摩课、说课、评课,形式不拘,既提高了自己,又向其他教师传递了研究信息,达到全校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

(八)推进措施(推进本课题顺利进行的具体措施)

(1)组织保证:学校领导小组大力支持。

(2)管理保证:课题组制定了严格的管理,督察制度,及时督导检查。

(3)团队精神:有一批经验丰富,开拓进取的教师研究人员。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卢家巷实验学校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卢家巷东桥南路5号 联系邮箱:wjljxcz@wjedu.net 联系电话:0519-696971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